•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人體常用大穴 - 給想健康又想省事省力的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28 11:01:16

      人體的穴位很多,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作用,對養生保健有著較為重要作用幾個常用穴位如下,應當天天按揉,想偷懶又想健康的人最為適合。

      關元穴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然后將手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手小指的下緣處取穴。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也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位屬下焦,內有腎臟、小腸、膀胱、女胞宮、男有前列腺等臟腑組織,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等作用。前人有“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古今都作為保健的要穴。

      常用于元氣虛損的病癥,如中風脫證,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等;

      男科病癥,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婦科病癥,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外陰瘙癢,各種婦科炎癥等;

      下焦病癥;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其主治功能,古代名醫張景岳曾有非常完整的概括:“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少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瘕聚,或血冷,月經斷絕,一云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孕婦不可針,針之落胎……治陰證傷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可供參考。

      有一患者年輕的時候患過性功能障礙,一年夏天,在一位老中醫的指導下,三伏天灸關元穴,每次灸15至30分鐘,那年伏天過后,該患者的病就痊愈了。從此每年伏天該患者都堅持每天用艾條灸1次關元穴。雖至古稀之年依然身體健康,無尿頻、陽痿、早泄等癥狀。有需要的大家不妨一試。

      由于關元穴非常重要,很多醫家推崇灸關元穴,茲摘錄一些以饗讀者。

      《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扁鵲心書》: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腎水不生津液也,灸關元三百壯。又: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食竇)、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那么關元穴如何灸比較好?

      1.比較簡單又容易操作的是用艾條實施溫和灸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對準關元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2~3厘米,使局部有溫熱感而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

      2.還有一種方法可以用艾炷隔姜灸法:將生姜切成2~3毫米的小片,用針散刺數孔,放在關元穴上,然后將約花生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每次灸3—7個艾炷,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

      臨床研究證明,中老年人常灸關元穴,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如果嫌灸麻煩,還有一種方法也不錯,每晚睡覺前,將一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然后將意念集中在此處,想象著有火從勞宮穴出來,溫暖著關元穴,然后慢慢入睡即可,體型稍胖的人可能作這個動作的時候肘尖不能支撐到床面上,感覺有些上臂費力而不適,可以在肘尖的下面墊上點東西,以發揮支撐作用,做到整個手臂放松的狀態。也可以雙手搓熱來溫熱關元穴。勞宮屬心包經,屬火,可以借助手掌的熱力溫熱關元穴,該法宜每天堅持。意念配合非常重要。

      宋代《扁鵲心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紹興間,劉武的軍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來遁入江湖為盜。他曾經遇到一個不同尋常的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潤。…… 后被擒,監官問他:你有何養身之術嗎?王超回答說,沒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關元穴處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食也不會感到饑餓,至今臍下部象火一樣溫暖。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處死后,刑官令人將其腹暖之處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長期施灸艾火之故。

      所以,《扁鵲心書》中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涌泉穴

      涌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涌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

      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合谷穴

      合谷穴俗稱“虎口”,位于手背虎口直上一橫指,拇指和食指間肌肉豐厚處;可將一手的拇指橫紋放在另一手的虎口沿上,屈拇指時指端處即為合谷,是著名的止痛要穴。其對感冒、頭痛,眼、耳、鼻、齒、咽喉、頸、肩、臂部病癥及嗅覺不靈、中暑、發熱、痛經等皆有良效。

      內關穴

      內關穴位于手腕部內側,取穴時,手掌向上,握拳或手掌上抬,使腕部出現兩條筋,內關穴就在其間,腕橫紋以上兩橫指處。經常按壓,可防治心率過速或過緩、心絞痛、心律不齊、高血壓、哮喘、胸痛、胃脘痛等病。

      公孫穴

      公孫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之功。堪稱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

      公孫穴通沖脈,督、任、沖三脈皆起于胞宮,其中,沖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因沖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調理公孫穴,等于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

      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后,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點,就是你自己的公孫穴。

      公孫穴可以用灸法,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后再接著熏灸。反復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TAG: 人體健康常用大穴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