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際制藥行業的戰略調整,研發外包開始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轉移,這給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帶來了無限商機。然而,業內人士同時認為,盡管不少國內企業因此而迅速壯大,但更多的企業要從承接研發外包中獲得發展,仍面臨不少障礙。
我國成為全球醫藥研發外包首選地
在發達國家,大型制藥企業委托合同研究機構(即CRO公司)進行新藥的技術開發和臨床試驗(即研發外包)的現象非常普遍。
資料顯示,目前CRO公司承擔了全球將近1/3的新藥開發組織工作,CRO服務的全球市場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全球CRO市場將達到360億美元的規模,年增長率達16.3%。
近年來,全球制藥業的布局正面臨新的調整。擁有智力、人才、成本優勢的印度、中國、新加坡、東歐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成為新一輪研發投資的新寵,跨國制藥巨頭紛紛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發中心,醫藥研發服務業也逐漸從成熟的北美、歐洲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其中中國成為市場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今年以來,國外醫藥研發公司來華考察設立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已經形成一股熱流。5月,強生公司關閉了兩家西海岸研發中心,裁員2000人,同時決定于2008年在我國的蘇州建立研發中心;阿斯利康不久前宣布,未來兩年將投資1400萬美元,在我國進行化合物合成項目合作;丹麥CCBR公司將投資1000萬美元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建立GCP(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研究基地;美國Bridge公司則投資400萬美元與北京實驗動物中心合建能夠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動物服務公司;全球第二大醫藥研發服務商科文斯(Covance)8月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成立其全球第五家中心實驗室。此外,在我國西部的成都、西安等地,也能看到不少國際醫藥研發公司的身影。
我國醫藥研發外包市場年均增長100%
作為全球新興市場的代表,我國吸引國際醫藥產業研發外包訂單的競爭力十分突出。當前,在國際醫藥研發成本中,人力成本已經占到50%以上。我國不但擁有高素質低成本的人力資源以及眾多病人樣本,而且巨大的消費人口也極具市場潛力。
今年8月,我國CRO公司無錫藥明康德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正式掛牌,首日共發行1320萬份美國存托憑證(ADS),融資1.85億美元。總部位于上海的藥明康德成立只有5年時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藥品研發服務供應商,也是我國第一家赴紐交所上市的醫藥研發外包公司。藥明康德的快速發展對整個產業起到了帶動作用,其所在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目前聚集的CRO公司已經超過100家,這為吸引跨國制藥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為我國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北京同樣是承接醫藥研發外包的熱土。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聚集了數十家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
2004年6月,由幾名歸國留學生創立的康龍化成,主要從事化學藥的研發外包服務。其現有服務客戶包括輝瑞、默克等跨國制藥企業,并與默克形成了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每年有200多人專門負責為默克提供研發服務。康龍化成成立僅3年,已經成為國內僅次于藥明康德和睿智的第三大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其承接的研發服務合同收入已經達到1億元。
我國一些剛剛起步的小型CRO公司,則自發組合,共同對外承接訂單。2005年9月,在北京匯龍森企業孵化園,7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立了中國生物技術外包服務聯盟,共同應對國際生物醫藥外包服務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醫藥研發外包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0億元人民幣,并以年均100%的速度迅速增長。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個城市都把醫藥研發外包服務列入當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將其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業有待突破
美國MQI公司總裁兼CEO馬揚威曾經表示,CRO業務的增長并不完全取決于成本,還取決于CRO公司的專業水平以及是否了解國際標準,是否了解將要服務的項目,是否有相關的業務經驗等。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我國醫藥研發外包服務市場前景看好,但當前依然面臨一些發展障礙。
首先,具有實戰經驗的高端人才缺乏。國內藥品生產以仿制藥為主,因此真正接觸過新藥研發工作和方案的技術人員很少,導致國內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其次,儀器設備投入高,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是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依賴大量精密昂貴的儀器設備。粗略估計,承接年訂單500萬美元的研發規模至少需要500萬美元的設備投入。
第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知識產權是醫藥企業的生命,國外企業在將研發外包時,十分注重技術的安全保障。目前,國內CRO公司在這方面的工作還不到位,員工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需要培養,企業制度還需要完善。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國內CRO企業首先要加強國際標準知識的教育,完善相關制度,強化市場開拓和公關工作,可以讓有跨國藥企研發經驗的人才帶領一個團隊,只開展藥物的早期開發、臨床前和臨床I、II期研究,這樣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充分利用國內的人力資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