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談談研究生面臨的擇業和研究定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15 09:56:49/ 個人分類:求學生涯
最近不少
同學給我發信,談到面臨擇業的困惑和擔憂,希望得到一些建議。同時,一些同學有繼續研究的愿望,如何考慮研究方向,如何才有希望達到目標,則是進一步關心
的問題。面對國內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這些問題確實難于回答。一直只做研究,收效微微,直到退休。只是作為老師,學生有問,不能推諉。這兩年搞自研產品,
研究和創業都有些坎坷經歷,嘗了些酸甜苦辣。同學們有興趣,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看看能不能有助于同學們對問題的思考。
一、研究
或是工程,如何選擇?
我在“同
工科研究生談談如何做研究”的講座中對同學們提出了“先生存,后發展”的建議,應該適合于多數同學。你們目前缺乏研究積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自我感覺
競爭力不足。對你們重要的是,首先爭取一個較好的生存環境。如果你和你的家庭能夠從經濟上達到一定的解脫,你在發展中受到的干擾就會減少。只要你是一個有
理想和追求的人,任何暫時的環境都不會改變你對科學探索的決心,也不可能決定你的命運。
你們可能的去處有:留所、留校或入所、入校;進入國家事業機構;
進入公司;出國等等。一般說,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對你們的發展更有利,當然還決定于同你們的志趣是否一致。國內研究生的質量普遍不足。重要的是,你們需要
有一段積累期,來強化競爭力。在這個期間內,如果你所處的環境較好;如果你能夠得到扶持;如果你加入了一個有高人指導的研究組;如此等等,你應該非常珍視
這樣的機會。多數研究生畢業后可能沒有那樣幸運。這些同學的積累期會艱苦一些。但如果你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好好規劃和努力,可能成熟得更快。
同學們提
出的問題大致有:
(1) 將來做研究還是做工程?各有什么特點?前景如何?
(2) 高校、研究所、國有企業、公司、出國,哪條路比較好?
問題很具
體,但難以一般回答。提出問題的同學都是在讀博士或碩士研究生,有的還在一年級。如此早地擔心畢業后的出路,的確是一個很不幸的情況。最大的問題是,同學
們在這方面壓力太大,花的心思太多,會嚴重影響讀書和研究。而這又會削弱自己在求職中的競爭能力,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如果你有希望留所留校,你應該用你的
勤奮和能力得到導師的認可;如果你面臨求職,對你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兩樣實際本事,并用研究成績說明你的能力。無論如何,必須把心思主要放在研究和學習上。
先就研究
和工程的特點談談個人看法。
國內多數
研究所靠做工程生存,工程項目主要來源于國家項目,部分屬于各種研究基金。這包含了中科院的多數研究所。國家項目資金力度較大,比到市場掙錢要容易。這也
養成了我國研究所、大學可以脫離產業。因此,研究生畢業后可能會遇到兩類“工程”:一種是研究所中的發展項目;另一種是企業中的工程項目或產品項目。在研
究所中,對承擔發展項目的人員當然同時希望出論文,但在評估“績效”的時候,將會只考慮你完成項目的情況。因此實際上與到企業做工程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
中國的企業只講求實效,幾乎完全不講論文。
在研究所
或到大學里做研究,多數情況下是加入一個基金項目,還可能要自己去打拼爭取項目,個人收入會比做工程要少。優點是研究自由度較大,學術交流多。由于國內的
研究普遍地缺乏應用和產業源頭的推動,不
得不走從論文到論文和追蹤熱點的路子。這條路子作為積累知識是可取的。例如,爭取在一兩年之內在外刊上發表若干論文,作為改善或改變你生存狀態和
研究道路的資本。比如,可以獨立申請項目;可以申請國內外資助的研究(如德國洪堡基金支持);可以爭取國外深造等等。能不能沿這個路子走,必須根據你自己
的研究志趣和能力背景來選擇。但是,這
樣的道路不能長期走下去,因為這是中國正在不斷生產大量無價值論文的道路,會使你一生碌碌無為。有一首打油詩:年年報立項,月月盼發表;日日頭漸白,碌碌一生老。可以描述不少研究人員所走的道路。走這條道路的同學需要及時調整
自己,從科技發展大勢和社會經濟需求來調整研究方向和題目,同時注意積累實際技術,才能拓寬路子。
做工程一
般說能得到較好的收入。缺點是研究自由度較小,交流面交窄。忙于工程可能會慢慢地懈怠研究,不小心成了職業技術員、程序員、協調員等等。這是研究所中許多
工作人員容易感染的通病。如果你有決心和毅力堅持基礎積累和研究跟蹤,你可以發現,一段工程實踐經驗對提升你的研究能力大有幫助。如果你進入了企業,想要
重新回到研究的難度會增加。
總的來
說,無論是選擇研究還是選擇工程,或者無論是到那個單位工作,將來的前途最終是取決于你自己是不是有一個能夠堅持的志向。
二、創業之路有多難?
一部分同
學有自主創業的想法。如果你真想走這一步,對會遇到的困難一定要有充分的估計和思想準備。
媒體報道
過若干個人或幾個志同道合者創業成功的例子,如湖南“三一重工”,“中星微電子”等等。建議同學們收集一點這些成功例子的發展經驗,看看是不是有可以借鑒
的地方。我想重點談談在電子信息領域中的創業問題。
李開復正
在推動一個“創新工廠”的計劃,到2010年7月初已征集到8億資金,又已匯集了100位技術人才,重點發展移動計算和電子商務方面的產品。這個計劃
雄心勃勃,應該能夠達到一個良好的商業目標。李開復要做的事,是立足于他的長處,所以人們相信他能成功。但他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移動計算和電子商務是國
際IT業競爭的市場。(1+100)面對的競爭者應該是成千上萬。但這是他必定要做的一搏。李開復走的路子是不是適合于你們?我想很難。不過,IT業涉及的面很寬。如果你們有創業的想法,如果你們走軟件和硬件
結合的路子,而不是只作軟件,你們會發現一個寬得多的天地,成功的機會要大一些。
致力于產
品研發的創業者要考慮許多事情。(1)必須首先有明確的產品目標,了解產品市場有多大,市場競爭者是誰,對于技術產品,必須先考慮知識產權保護。即使是
這樣,還必須考慮你的產品中包含的核心技術是不是容易被抄襲。(2)資金準備。不要花時間去找“風險投資”,包括政府扶持。因為風
投、扶持只面向已成功項目,所以在中國你最好把這當成一個童話,除非你有特別的門路。資金要盡可能自己籌措。如果有人投資合作,要通過限定技術投入范圍和
明確股權來保護自己。有人借你的技術立項目向政府搞錢,花樣頗多,必須小心。(3)技術產品一般會經歷:原理樣機、初級樣機、試驗樣機、中試樣
機、產品樣機這些階段,每個階段都要資金支持。你必須精心規劃每個階段需要的人員、設備、占地面積,在創業期越小越好。(4)盡早考慮產品質量檢驗認證。建立產品標準和申請認證是一個很
慢的過程,并且要花錢。(5)盡早辦理產品生產許可證。為此有關部門會要求你按照產品的各個加工環節,建立全套的生產過程和質量控制、檢驗需要
的人員、設備、設施系統。這意味著規模大量擴張和資金的大量投入。這可能是你會遇到的一道“天塹”。你的資金是否準備好了,一定要想清楚。從保證質量的角
度,這些要求是合理的。但民營自主創新企業要通過這道天塹非常困難。在國家未出臺相應的輔助政策之前,有些創業者可能不得不退出。當然,如果你做軟件產
品,可以繞開這個困難。由此可知,在中國有著足以斬殺“中國創造”硬件產品的多柄利劍,你必須要有所了解和準備。
如果你想
通過“創意”來創業,而不是做產品,那就看你的創意能不能打動投資人。
總之,自
主創業是一個非常艱苦的歷程。自主研發創新產品需要硬功夫。中國專利中,那種小技巧型的專利很多。我們期待的是那種稱得上“中國創造”的產品,它包含有自
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有一定可觀的市場,對國外產品有競爭力。這種產品是理論和技術結合的產物。同學們要達到這樣的創新性,必須在理論和技術兩方面加強積
累。
三、國內科學技術發展的緊要需求在那里?
不少同學
提出“搞什么研究將來可能最有前途”,或者,“搞什么方向更可能有所創新”。原則上說,在社會經濟中需要的、欠缺的技術、方法和理論都有發展前途,并且你
的研究都可能有所創新。
研究生畢
業是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標志點。你們當中應該不乏有志者,希望通過自己一生的努力,體現人生價值。有同學希望在考慮近期擇業的同時,為自己制定一個比較長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如何考慮這個方向是一個很審慎的問題。
因為一旦選定,就要長期努力。必須取得興趣、意義和可行性的一致。可行性很重要。人人都以諾貝爾獎為目標,這可行嗎?研究意義當然地必須首先考慮。為此,必須了解國際科技發展大勢。因為你們是在中國,必須首先了解中
國科技發展的大勢。這個大勢來源于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而絕不是來源于學術期刊上的所謂“研究熱點”。國家科技發展的規劃綱要是應該了解的。綱要上可以找到許多重要
方向,值得高度重視。如果你有機會進入綱要中規劃的大項目,當然最好。而對多數研究生,這可能不現實。此外,規劃綱要的制定方法決定了,它的一部分內容只
反映目前正在實施的研究發展項目的延續性要求,受制于利益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對研究生來說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充分了解國內科學技術上的緊
缺需求和真實差距。同學們了解這些情況,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強點,在更寬的領域中來考慮長遠的發展方向。下面舉幾個例子和同學們進行交流。
1、“龍芯”反映了什么樣的科學技術水平?
“龍芯”是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國內在CPU芯片設計方面的最高水平。龍芯I和II已經產品化,龍芯III用65nm工
藝,主頻1GHz,晶體管數目達到4.25億
個,已進入流片期。該品種的設計技術據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CPU芯片設計是一項很復雜的技術。這項技術要求系統深入地掌握計算機CPU體
系結構和芯片設計工具。國內已經有多所大學和公司有常規芯片設計能力,形成的設計產業早已飽和。芯片設計的一般過程是:基于國外引進的商業設計軟件,按照
設計軟件和芯片代工廠容許的設計規則(以線寬為標志),和系統級、電路級的層次完成總體設計。再調用模塊和基本單元進行組合互聯(布局和布線)。設計結果
需進行電規則檢驗、邏輯檢驗、熱(功率)檢驗、電路仿真及延時(時序)檢驗。產生出的設計投交代工廠(基本上是在大陸以外)流片,獲得樣片和產品。
從國家信
息技術的角度,芯片設計只是芯片技術這個大題目中的一項。我們缺的技術還太多:
(1) 芯片制造技術及相關的材料、超凈、工藝控制等;
(2) 芯片制造工藝設備研發,特別是新工藝支撐技術、系統和設備;
(3) 設計和驗證工具的自主開發;
(4) 基本單元的物理層設計和新基本單元的自行開發能力;
(5) 專用電路單元或片上系統(SOC)設計、驗證和工業化生產技術,例如
超高速和高精度數字芯片;
微波、大功率模擬芯片;
以及具有抗高熱、抗輻射要求的設計技
術。
其中(2)和(5)是核心中的核心,是最“卡脖子”的技術。大致從80年代后期,芯片設計就已屬于可開放技術,有計算機科學或數字系
統經驗的工作者可以進入工作。而要開展所列出的5項工作,主要是(1)(2)(4)(5),則需要寬得多的技術基礎積累。
國內數字
多媒體芯片發展商“中星微電子”擁有與龍芯不同的系統級和電路級設計技術。而從芯片技術這一角度來看,則屬于類似的技術等級。總的說來,國內芯片設
計企業受限制于可以得到的工藝條件。嚴峻的實事是,龍芯是通用器件,工藝條件上晚國外一步,就喪失了產品的主流市場。現在,人們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和國力競爭歸結為創新性競爭,并且濃縮為
芯片制造技術和系統的競爭或工藝競爭。
而這才是芯片技術的核心。
我國當前
最缺乏這樣一批專家,他們精通半導體物理和電磁場理論,有能力進行器件的物理分析和面向電功能的設計,掌握工藝實現技術和過程,以及有能力對工藝方法進行
改造。這是一個從理論到實際的全科性要求。我們需要有接近這個要求的一批專家以及相配合的發展隊伍、條件和環境。只有這樣,中國被卡脖子的日子才可能結
束。而只有先達到這個目標,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新發現和新原理,尋求突破所謂“信息技術墻”的途徑。
2、缺乏高端工藝方法、設備和人才使我國多領域科技先天地處于弱勢
除信息技
術芯片外,受工藝制約的還有各種傳感器技術和現代制造技術中的若干高精環節。
各種傳感
器,包括各種物理量傳感器、生物醫學傳感器、物理現象及過程感知器等等在現代科技和產業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常常,一個專用傳感器可以是一個產品甚至產業
的技術核心。現代許多傳感器常常是微小型化的,其制造技術與芯片制造技術有許多相似之處。典型地,需要特別的表面沉積(蒸發、濺射或化學沉積)、刻蝕、綁
定、封裝等等工藝。有的還需要高精密、微細加工和其他全新的加工工藝。特種傳感器常常依賴于特種材料。于是,高純度材料和特殊材料的制備常常是技術關鍵。
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問題的關鍵是傳感器的物理原理是怎樣被發現的?什么樣的材料,它的物理特性可以用來制造新的傳感器?制造傳感器的工藝方法和設備中最關
鍵的技術在哪里?你能夠突破嗎?
中科院有
多個研究所致力于傳感器研究,并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傳感器的研制基本上依賴于引進的工藝設備,缺乏自主研發工藝方法和
設備的能力,這自然是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嚴重限制。
中國是一
個稀土大國。稀土材料是產生新型傳感器最有希望的族群,是微電子制造、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新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幾年前我參觀過一個國家級稀土研究
院,其中有若干項很有特色的材料(如強磁致伸縮、耐超高溫等),竟無獲用。記得該院有兩項產品項目:一是向日本出口一種稀土礦砂;二是制造電動自行車用電
池組。后一項是有污染產品,用引入技術。這種情況實在令人心痛。說到底,我們缺乏懂得稀土材料的全科人才。在大學里,稀土屬化學系課程。我們現在要關心它
們的各種物理性質并連同化學性質進行開發應用,這種跨學科、多專業的人才怎樣才能出來?
在現代制
造業中幾乎都要遇到幾項關鍵工藝,并由此決定產品的質量等級和市場,甚至企業的生命。舉例一個我們遇到的小例子。一個微波電路,微帶的制造精度可能會決定
成敗。微帶電路的制造精度由電路中的最小線寬和縫寬來估計,通常可取為最小線寬和縫寬的5%。例如一個典型的24GHz微波電路要求最小線寬
我國沒有
高端工藝設備制造業,更嚴重的是缺乏培養這方面人才的專業和機構。如果你有機會接觸相關工藝設備,并有志向在工藝上進行發展,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
方向。在西方和日本,工藝研究一直受
到高度重視,而這卻是我們的嚴重缺失。工藝研發人才是物理、化學、電子皆通的全科人才,可能還需要擴
充其他方面的知識。相當多的獲諾貝爾獎研究項目要靠工藝實驗室才能完成。這應該對你們中的一部分同學有吸引力。
3、跨專業和跨學科:有志者的選擇
我國的教
育和研究管理模式決定了難以生長出跨專業和跨學科的專業人才。而只有跨專業和跨學科人才最有希望做出重要的科技創新。
我在同一
個學氣象的研究生交流中了解到,我國有大氣物理和氣象學方面造詣高深的專家。不過,使用的氣象雷達比較落后。新一點的雷達都是進口的,數據處理只能在進口
雷達限定的規程上進行。我們缺乏同時精通氣象學和氣象雷達兩個學科的專家。如果總是這樣,中國就只能靠購買國外氣象雷達和技術了。氣象雷達與其他雷達相比
有非常不同的特點,它的各種工作參數和模式和數據處理方法結合起來產生出探測資料,這項技術仍然在發展中。因此我建議學氣象的同學花一兩年的時間學習氣象
雷達知識。只有當你非常熟悉雷達數據表達的準確氣象信息時,你的氣象分析才能夠產生出更準確的測量和預報結果。而且只有靠這些同學,中國將來才會有自己創
造的氣象雷達。
類似的跨
專業和跨學科需求出現在各種“傳統專業”中。因為現代測量或探測儀器和技術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例如物探、石油、測量和分析技術、過程
監測、動態故障診斷等等。為什么總有國外新儀器不斷推出來?為什么我們就想不出那些技術思路?這不得不審思一下我們的老師們和學生們是不是知識面太窄了。
在電子信
息領域中有許多不同的專業。在我國大學和研究所中,軟件對硬件,微波、電磁場對電路,系統對微電子、工藝等等都成了劃分專業的鴻溝。我們的研究人員普遍專
業面過分狹窄,是難以產生創新性貢獻的重要原因。科學和工程實踐中提出的問題一般說都是綜合性的。常常要從多個專業的角度才能最合理地將綜合性的需求抽象
或提取成研究性問題。一個例子是我國沒有出現過一個商業化的科學計算軟件,因為發展這樣的軟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識:專業學科知識(如電磁場、力學、流
體、熱傳導等等)、大型問題的計算方法和軟件工程基礎。我們缺乏這樣的人才。我國的大型電子系統基礎設備(如通訊、雷達、導航、電視等等),采用了大量引
進和仿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堆積性投入等多種方式來發展。但國家始終處于技術接受國的地位,許多方面受制于人。這是因為我們自主發展能力太弱。考察一下會發
現,各個專業都有很優秀的專家,但缺乏跨多個專業的專家。總體負責人基本上是官,面寬而浮。利益驅使,已使其中一些人早已脫離了技術。希望同學們有志向在
將來能夠改善這種情況。
國家社會
經濟需求呼喚新能源、新材料、環保技術。在生命科學、醫學、納米物理、量子計算等方面不斷提出新概念和新技術,吸引著研究人員的努力。同學們不要認為這和
你們的專業無關。你們可以注意一下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這個刊物,這是我們這個專業的拓導型技術刊物。上面的題目在這
個刊物上都找得到。因為你們還年青,能學習,只要你有探索的興趣,就可以去嘗試跨一跨另一個專業的門檻。說不定你會發現另一片天地。
跨專業很
難嗎?確實難!因此,只適合于有志者。不過另一方面,你一定能夠找到提升信心的理由。首先平心而論,你在大學中的專業基礎課花了多少時間?不就一、二年。
其次,你現在的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效率會高得多。第三,如果你從跨專業的“通識”學起,循序漸進,邊學邊用,就不會有太大困難。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一定
是對的。
相關閱讀:
- 如何對待“墻根”研究生? (JJSIE--NNE, 2010-7-07)
- 轉:研究生這么多年我是這么過的(看后絕對讓你大驚) (zxlyid, 2010-7-07)
- 研究生新手如何寫文章? (JJSIE--NNE, 2010-7-09)
- 研究生在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常見錯誤 (JJSIE--NNE, 2010-7-11)
- 研究生也能當好審稿人 (JJSIE--NNE, 2010-7-11)
- 研究生=工人,導師=老板 (wang_xing11, 2010-7-12)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30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5707
- 日志數: 104
- 文件數: 14
- 建立時間: 2009-04-01
- 更新時間: 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