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墻根”研究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7 11:30:27/ 個人分類:研究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俗語“爛泥扶不上墻”。于是我杜撰了一個“墻根研究生”的說法。
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只不過天資各異,開化有早有晚,開竅有快有慢。對于那些晚與慢的學生,可以用“墻根下的徘徊者”形容。
“墻根”多數是草根一族,通常抱有凌云之志,但總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不用很久,一個學期過后,基本就能定性了。
一腳踢開?不聞不問?順其自然?還是“扶上墻”?每個導師都有自己的選擇,“墻根”因而也有自己的天命所歸。這里只說如何扶一把“墻根”的問題:
下下策:掏洞。對墻根而言,上墻不是目的,而是要穿墻而過,到墻那邊才是他們的最終追求。因此,如果扶不上墻又翻不過去,最簡單的辦法是掏一個洞,走個捷徑。掏洞比上墻容易的多,現在也流行“走捷徑”。雖然是有“鉆狗洞”的嫌疑,但也算達到了目的,有時候不擇手段也是一種手段。
下策:揚鞭。自古有云:棍棒低下處孝子、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說法,雖然不文明,但可操作性強。此類方法的原理實際上就一個字:逼。人的潛力很難自動浮上水面,需要逼一逼,壓一壓。說句不好聽的:狗急了還會跳墻呢 :)
中策:拉繩。靠墻根自己上墻,只要能努力堅持不懈,應該也有可能,但墻根的時間有限,兩年翻不過去就被后來的墻根踩扁了!因此,需要仰仗一位“墻上人”的幫助,可以是導師本人,也可以是大師兄等人,他們需要下墻但又不敢直接跳,因此,從墻上扔下一根繩來,讓“墻根”綁在腰間,于是一個下一個上,扯動繩子,墻根上來了,師兄也平安著地了,開始翻下一堵墻。
上策:扶梯。通常的墻都很陡,直立在眼前,不要說徒手爬墻了,抬頭一看都眼暈,所以很多墻根之所以不上墻,是因為一種莫名的恐懼心理。象征性地爬兩下就不愿意再動了,不如蹲在墻根下曬太陽。“搭梯子”是一種不錯的上墻方法,梯子一級一級的目標明確,每走一步腳落在哪兒都有數,因此恐懼小了很多。導師自然是搭梯子的人,有了合適的梯子,墻根下的人會少很多。
上上策:拆梯。有梯子可爬,人就會有依賴,因為他知道有人扶著梯子不會歪;就會有惰性,因為他知道爬到頭就上墻了,有時候他還想爬一爬、歇一歇。當然有的患“恐高癥”,順著梯子又下來了,功虧一簣。“上上策”則是避免這兩種弊端,不是“扶梯”,而是“拆梯”。上一層就拆一層,沒有回頭路。拆了干啥?再搭下墻的梯子。如果爬的比拆的還慢,那就會摔成肉餅;如果爬的比拆的快,那就會不能及時下來。只有師生協同作戰,掌握好節奏,才能充分利用這把活動的梯子,翻墻而過。
就當前研究生培養的情況來看,下下策的少,畢竟不光彩;下策的不能算多,畢竟不能再明目張膽地“侵犯人權”了;中策的最多,一條繩上的螞蚱,利益與效益都能最大化;上策的少,因為“甘為人梯”這個成語已經很難聽到了;至于上上策,應該是用“罕見”形容了吧?
以此推斷,研究生選導師與實驗室很象“抽簽”,抽到上上簽可算是撞大運了,建議趕緊去買彩票,呵呵
:)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