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世界
一流,國內一流,專業領域一流,地方一流,某個學科一流……
如果國內有世界一流的
大學,那么,其他的大學最多只能是國內二流了,因為國內一流就是國際一……。
清華北大說要建設世界一流。很多人都在網上罵,或是譏諷。一般認為只要舉幾個反例就可以這樣做:如果連XXX這些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在近期里達到世界
一流?其他學校也說要建設一流,有的是地方一流,有的是國內一流。反正各人各的說法。參與這些討論是有點辛苦的,主要原因是常常是因為概念定義不同,對不
上號。
所有的大學都想進步,這點是確定無疑。即使最差的領導,也不會不知道把自己手的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只是水平、方法,或是出發點不同,決定了他最后的結果,有的犯錯誤,有的達不到目標,有的眼高手低,只有少數得到稱贊或有些成績(當然這些人還是會更上一層樓的)。
普通的老師,一般只能說其中的一到兩點,由于不是搞管理,如果說得不對,這倒是正常的,如果提的點子好就算有水平了。只要不是明顯在攪渾水,大家不能太苛求。但對于領導就不一樣,本身是搞管理的,肯定不能犯太大的錯誤。
今天看到一個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4423。感覺總體上是對的。不過,看了評論,還是覺得有必要說明兩句。即使是在
科學網這樣水平的網站,看問題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博主思路:
1. 建一流的大學是要一流的大樓與一流的經費支持的。
2. 這二者是必要條件。(作者甚至認為是充分的,因為他說“有了現代化的一流大樓和一流大學的薪酬待遇,“大師”會
自然而然出現的”)
3. 目前我們很多大學有一流的大樓,但沒有一流的經費,特別是工資低,所以達不到。
4. 所以,我們現在說要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有點兒強人所難。
5. 所以,我們先要建的是什么樣的大學?提出……
我認為思路上基本是對的。按我自己想法,我再補充幾點。
1. 這篇文章根本不是在說錢的問題。而是說:如果基本條件達不到,就不要提過分的要求。這樣,既達不到,又不安心,甚至是偃苗助長。
2. 退一步,其實我們的大樓,還不是一流的大樓,我們的樓很多,但只是殼子多,里面的功能與配套差老遠了。你走進去,大部分不會感覺到舒適,只感覺到面積,或甚至是浪費。我說的是大部分樓。不排除
3. 再退一步“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敏感的問題,也是大家最容易爭論的問題,它還包括了工資和經費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這個話題包含了很多方面:
a) 這里講的經費,是指大部分教授的,不是指極小部分教授的。既不要把小部分負責大課題的教授拿來說事,也不能把邊遠地區的教授拿來說事。
b) 想出大師,想從僅僅每年的幾個大課題中出大師?那是造大師,不是從量變到質變。出了,我看也沒有說服力,因為不可靠,不可重復。
c) 即使是這樣,經費的來源是自然而然的嗎?還是努力敲破頭爭取而來的?大家花了多少心思在申請經費上?無論多大的項目。我們的教授花在課題工作上的時間有多少?
d)
教授的工資能確保衣食無憂嗎?如果不行,我們的博士生們,真的是樂意認真在做相關的課題嗎?如果他連他的老師的生活方式尚且看不上,如果讓他安心科研。如
果博士生們不安心,大師何在?大師確實不是已經40歲的人來努力成的,該成的,苗頭已現,苗頭沒有的,不太可能了,或是幾率很小了。
e) 能提高目前博士生的待遇嗎?我能讓我目前的博士生能認識到自己其實是很安心工作的嗎?他們是有前景的嗎?而且這個前景即使不是必然的,那也不應該是風險太大的。
f) 還是錢的問題
4. 如何才能量力定標,量力而行?
那么,我們回到我們的學校。上海大學也是想超越現在的水平的。到綜合性大學是可能的,到
中國一流是很困難的,到特色大學是可能的。我想,我們學校
提出的,“桌子腿理論”是正確的。做好自己的學校,如果某條腿做好了,應該就能出名。為了做到一條好腿,要支持N條腿。等有四條好腿時,估計離一張桌子就
不遠了。但要到四條腿,需要N*N個支持,也要一定的時間,同樣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