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朱清時: 學術在衰退 還談什么諾貝爾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4 14:18:23/ 個人分類:體會

    導讀: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現在都追求官位了,因為在大學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東西都有了。大家時間都花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么諾貝爾獎呢?

    沒有崇尚學術卓越的大學精神,就培養不出大師

    南方周末:剛剛故去的科學泰斗錢學森向溫總理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您怎樣看“錢學森之問”?

    朱清時:溫總理最早提起錢先生對中國教育的這個憂慮,其實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教育座談會上,這個會議我也參加了。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干了十年,“錢學森之問”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國教育投資已經很大,人也很多了,師生比起民國時期多了幾百倍。但是,現在基本沒有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梅蘭芳這樣的演員等。

    錢學森就講過,加州理工大學風氣讓他深深難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個報告,很快就會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東西超過他。

    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現代大學學術機構一定要有這種氣氛。這個東西看不見,但是你可以感覺出來,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

    我當校長以前是搞科學研究的,1998年當校長的時候意氣風發,那個時候我們就感到了中國教育不行,當時就想著教育改革。

    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我覺得這個問題認識比較清楚了。

    南方周末:這應該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長生涯中的反思和總結吧?

    朱清時:是的。我在國外工作很多年,回來一看,我們大學里課程設置極其落伍,教材也很陳舊,老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師就是照著書說一遍,學生懂不懂他也無所謂。

    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麻省理工學院就不許用PPT文件,老師得寫板書,這是符合認識規律的。我回來以后發現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講課講得學生都坐“飛機”了,效果極差。

    我剛擔任校長時,帶了六七個人到美國歐洲訪問多所一流大學, 把它們的課程表收集起來,每節課程的教科書也收集起來。然后回來就宣傳我們要改革我們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改革教材、改革教學方法。但是搞了一年發現效 果不大,為什么?老師不愿意做這件事,學生只要這門課程學分考夠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學的知識今后有什么用途。

    歸根結底,是我們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沒有壓力,大家不需要做這種癡迷的事。所以我發現去檢閱課程設置,引進新教科書,這是表面的事情。

    第二階段我就開始反思深層次的東西,鼓動國內很多高校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過去幾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講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現在回頭一看,學生的創新氣氛還是在衰退,發現這還不是最深層次的問題。

    我當校長之前,學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師的討論會。現在我發現學 術會完全變形了,開學術大會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權力,作第一個大報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學問上大家都知道沒有什么。一開大會就洋 洋灑灑長時間作主題發言,隨后都是按照級別、權威程度排,真正一線年輕人沒有機會表述。

    大學是個學術機構,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學術搞得最好。這樣(開會),誰都不會去耐心讓那些沒有真東西的大權威去洋洋灑灑,而是趕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學的。

    這就是大學的精神,實際上比教學思想、教育制度還要深刻,比教科書課程設置更深刻。這是我思考的第三個階段。

    什么是大學精神?就是大學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學院去看,你去的時候發現大家崇尚的就是學術卓越,都憋了勁去競爭做到最好。

    大學就好比京劇團,就像以前梅蘭芳唱京劇時代的百花齊放,應 該是誰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獲得觀眾認可,誰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蘭芳跟對手唱京劇,比著看吸引觀眾,后來京劇團都變成政府機構了,工資國家發, 現在沒有活力了,現在京劇哪有梅蘭芳那樣的大師啊,現在的學校也是一樣。

    “學術在衰退,還談什么諾貝爾獎?”

    南方周末: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時:現在中國學術界跟過去不一樣,都不愿意別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別人把自己思想偷過去,防止權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為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東西湊起來,包裝成自己的。所以年輕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沒有了,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

    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為在大學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東西都有了,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學里的領導都很容易評成教授。

    這一結果就是學術衰退,衰退最大的改變是科學雜志可讀性差,即使偶爾有一兩篇可讀文章還有好多水分。大家時間都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么諾貝爾獎呢?

    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質教育,要培養創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學校從來沒有人說培養創新人才、素質教育,但是他們培養出的就是創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領導可以帶來很多其他的,包括課題,有的人當上大學校長后,評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時:這就叫做權力通吃。所以大家覺得尊重學術作用沒有什么必要。這樣學術氣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結果就是只要有點權力的人都能指揮其他人,學術優秀的人反而成為地位最低的,最沒有發言權的人。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大學培養不出優秀人才的原因。

    “教育改革要和30年前經濟改革一樣,必須祛除行政化”

    南方周末:但正如一位大學校長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體制問題很多人解決不了。你怎么辦?

    朱清時:我就做一件事,把學校恢復到它的本原狀態,單純追求學術作用,學術作用在學校有最高發言權,其他人都是為他們服務的。我來主持南方科技大學就是這個想法。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讓這些管理人員待遇高,這樣社會精英才愿意做,他就不去想當官了。管理人員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預學術,他不要追求行政權力,把他的事做好,給教授們整理文件,幫教授做事。

    南方周末:我覺得深圳是個比較合適的土壤,它本身是特區,也靠近香港特區,這個地方應該適合改革嘗試。

    朱清時:30年前經濟改革的時候,深圳跨出了第一步,其實30年前的經濟改革跟我們教育改革很相似,那時候經濟改革也是從行政化解放出來的。

    教育改革更類似于30年前的農村改革(從公社的行政化管理到包產到戶),現在中國教育要發展,還得把中國教育行政化祛除掉,按照教育內在規律辦好。

    我相信,中國教育如果走這一步,讓學校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競爭最優秀,那就像農村一樣,像經濟一樣,也會蓬勃發展。

    南方周末:南方科技大學的性質仍是“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的官辦性質學校,在日后的工作中你如何在“官辦性質學校”與“去行政化”找到一個平衡點?

    朱清時:南科大今后的前途取決于深圳市領導們的支持,因為南科大是深圳全資辦的一所學校,要做到這個需要很大范圍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兩個最高負責人愿意支持就行了,還有很多處長、局長、辦事人員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話事情就不會能夠推進。

    我覺得我們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這種觀念、這個目標詮釋出來,然后大家覺得這個確實是很值得推進的事。

    南方周末:南科大要給教授一個追求卓越的土壤,社會要給南科大一個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時:對,它要給我們支持。經費上,目前起碼剛開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后社會投入就多了,這是良性循環,像西方這些一流大學如哈佛大學,剛開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后才有大量社會投入。

    我們的理念就是要請世界上優秀人才來建南科大,不能讓他們的薪水比過去還低,要做到這個非常不容易。

    沙特阿拉伯一個阿克魯拉國王科技大學(音譯),都是理工科,他們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幾十萬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萬美金,招研究生(論壇) 每月獎學金都有兩千多美元,住宿免費,醫療保健免費,什么都免費,然后每年還給學生一張國際往返機票。

    該校的博士后的薪水每年7萬-9萬美金,博士后兩年如果留校,薪水馬上增加70%。中國現在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萬年薪,它們博士后就可以達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現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這樣。

    南方周末:我聽說現在政府準備為南科大立法?情況怎么樣?

    朱清時:政府決定要為南科大立法,要寫好可能得兩三年以后了,我們先要把所有東西經歷一下,才能寫好。寫好之后約束你自己。現在我們會有一個南方科技大學的行政法規做臨時立法,我們用這個臨時法規作為基礎。

    “南方科技大學要去打破應試教育的缺口”

    南方周末:2009年香港教育部門和大學也在開會,尋找機遇和契機,試圖在河套地區進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們認為內地教育資源還是比較豐富,深圳的資源也很豐富,珠三角還是缺高校。

    朱清時:現 在我們的主要問題就是有很多體制的障礙,比如我們設計南科大最好的招生范圍,就是開始在國內高二學生中招優秀學生。這個為什么好呢?第一,現在有很多優秀 的學生,不愿意重復應試教育,他們很想闖出一條新路來;第二,我們只要這樣一做,聲譽高了以后,我們就可以把最優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過來。

    南方周末:您對于中國的高考(論壇)制度向來頗有微詞,一直反對高考。想從高二學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么考慮?

    朱清時:我們自己組織考試。這樣做可以徹底打破應試教育,我們考試主要考量學生的素質創新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

    讓教育部意識到今后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應屆畢業生,學得好了高二學生也可以考,只是我們考試成本高一點,但是那樣就把很多優秀的人才解放出來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們壓力就少多了,這個毫無疑問對應試教育打破了一個缺口。

    2010年我們準備招收50名高二學生。成功之后建議國家教育部今后做一個小的改變,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也可以申請。

    南方周末: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學生素質是什么樣的?

    朱清時:還是能力。我如果給學生面試,我會給他講個故事,比如某個方程,我問他能不能證明,他說太難了不行。然后我就跟他講用什么方法證明,講完了問他聽懂了么,如果聽懂了就復述給我看看,這個時候他的全部素質就被反映出來:

    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聽懂我講的話,當然我講的話一 定是能聽懂的;第二是記憶力,我講的過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鐘,但是他能夠記清楚我的細節;第三是想象力和表達力,因為他要復述,他要用自己的話說。這就可能 看到學生綜合素質,不是他知識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沒有能力去創造知識。

    “大學有一個規模效應,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南方周末: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大學校長似乎不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大學校長更接近于政府官員。您認為大學校長更應該是什么樣的角色?

    朱清時:我覺得校長最關鍵是要理解教育深層次規律,尊重敬畏這個規律。現在我覺得很多大學校長總想有所作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們沒有去想教育規律是什么。

    我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初是大學擴招的時候,受到很大壓力。校園里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罵我,認為當初大擴張的時候中科大應該擴招。但我相信,過幾十年后可見分曉,中科大沒有擴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實力,其它學校大擴張了,但是它質量下降了。

    這是因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了,教師隊伍沒有加強,你多了一倍學生等于你有效內涵就稀釋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來的教學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學水平你還是什么高等教育呢?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校長面臨決策,一個是不撈白不撈,你多招一個學生就多收入一兩萬,你多招一千個學生就是一千萬。但撈了你要付出代價——你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大學校長經常都面對的考驗。

    南方周末:南科大您也想秉承這樣的規模?

    朱清時:我們先把小發揮到極致,質量最高,因為規模小有很多優點,每個周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請到一起,所有教授都會認識。

    像加州理工學院現在的學生每年不超過2000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時候他們有一個決議。我曾經見過他們的校長,是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問他怎么沒有想過改變,他說這是學校的原則,所以他們都敬畏這個。

    他說的話有更深層次含義,教師隊伍沒有擴大,但是學生迅速擴大,這個就像鹽巴放在水里一樣,現在水擴大了很多倍,然后鹽就淡多了。

    加州理工大學這樣做還有一個觀念,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個大小規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們很自豪就是100個教師,所以他們每個周末吃飯所有教師都在一起,開會所有教師都在一起,要是1000個教師就不行了。

    加州理工大學教師經常在一起聊天吃飯,有的學院太大了,教師很多,要聚在一起很難,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不是任何東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TAG: 學術諾貝爾獎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