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喜歡聽音樂的心情。 地鐵的速度, 風的痕跡, 天空無云,心中有浪。 每天與化學儀器相伴。

    學術交流作用新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08 09:54:45/ 個人分類:職業

      對學術交流,普遍理解為學術信息的交流: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流后我們各有兩個思想。就科協系統而言,比較多的認識是學術交流有交流信息、開闊視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如有些人提出,“學術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使科學信息、思想、觀點得到溝通和交流”。(中國科協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狀況及期望調查專題組:《學術交流是學會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礎——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狀況及期望調查報告》2004年11月)還有的人提到學術交流有對思維的啟迪作用。筆者認為,傳統對學術交流的這種認識是淺顯的、不全面的,它不能深刻揭示學術交流對思維創新的重要作用。因為比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學術交流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可以說激勵(激活、激發)、啟迪才是學術交流最本質的意義

      我們知道,學術交流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組成部份,是科學家向同行發表自已的研究成果,得到評論和承認的團體活動,是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與學術交流相近的提法是科學交流。用原蘇聯學者Λ.Η.米哈依洛夫對科學交流的定義是:科學交流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是科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機制。學術交流泛指以科學技術的學術研究、信息、學術思想為主要對象和內容以及與此有關的科學活動,也可理解為學術交流活動的簡稱。中國科協原主席周培源于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的題為《科學技術協會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的講話中指出:“學術交流活動是科學技術工作中個人鉆研和集體智慧相結合的一種形式。通過科學家之間的思想接觸,學術交流,自由爭辯,可以溝通情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使認識得到發展,從而有可能產生新的科學假說,開辟新的研究途徑。這可以說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一個特點。”(邢天壽:《學會與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年3月版第70頁)我國科學學理論家趙紅州指出:科學創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常常超出一個人的智力范圍,而需要“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第115頁,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而“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不是多個科學家智力的簡單疊加,而是科學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發和協作研究。

      與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有奮起、振作,使產生新思想、新觀點、新精神之意。趙紅州在論述學會這一“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時稱,學會“很象科學勞動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創造力”。雖然“學會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是通過學術交流而實現的”,但“科學交流是‘智力的碰撞’”、“智力的協作”,通過‘碰撞’(其中包括爭論、答辯等方式 ),科學‘知識單元’由一個研究能力傳遞給另一個研究能力,這樣便在科學家之間,建立一種智力的結構方式,形成了比單個科學家智力高的多的‘集體大腦 ’。“(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9頁、132頁)他說:“近代學會所以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學會形成了高于個體研究能力,高于個別學派的集團能力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 (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8頁)“科學家的科學勞動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產生‘額外的’新成果的關鍵。比如,一個生物學家只能產生生物學的成果,一個物理學家只能產生物理學的成果。如果由于科學交流使兩個科學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發,這便多產生出一項生物物理學的成果。這種‘額外的’收獲,正是造成科學發展指數增長的重要機制。” 所以,他認為學會具有科學勞動成果的“放大”或“加速” 功能。( 趙紅州:《科學計量學與學會工作》《學會》1988年第3期第7、8頁) 科學學創始人j.d.貝爾納認為,“現代科學的最偉大的發現有一些有賴于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當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發現。玻爾原子理論是我們一切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它所以能產生,就是因為玻爾在德國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以后又到盧瑟福的實驗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觸到原子核的理論。這種交流的價值是再大也不過了。我們確信這種交流還沒有在科學發展中充分發揮它可以發揮的作用。” (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頁) 貝爾納這里所說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僅僅理解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碰撞,從而激發出新的思想。這種“思想的相互作用”,“是無論讀多少書也辦不到的”(同上)所以學術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產生‘額外的’科學新成果,這才是學術交流作用的關鍵與本質,是學術交流成為一種“科學活動”、成為“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成為“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的關鍵所在。

      在學術交流中,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學術爭鳴與學術批判。批判是科學的生命,是科學進步的保障之一。科學史一再告訴我們,從懷疑、批判我們所推崇的信念開始,也許是我們最佳的行動方案,乍看起來,這種方案似乎與常理相悖。但是,那些想發現真理而又不懼怕真理的人,卻深知須以懷疑和批判為自己開辟道路。批判與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評者被挑剔得忍無可忍,不得不進行反擊的時候,學術創造力便受到從未有過的激發,正是在這種批評與反批評、挑戰與應戰的學術競爭、學術爭鳴中,理論得到錘煉,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禮” (張保生:《學術評價的性質和作用》 《新華文摘》2006年第9期第147頁)所以,學術批評、學術爭鳴起到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遠遠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躍遷,是創造性思維的一次激活。

      從思維科學來說,有人研究認為,創造性思想與“某種來自他們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啟示有關”,與“某種外部的強制或指導之下”有關。“具有躍迀性,表現在認識客體、認識主體和認識中介__信息的三維結構的鏈鎖反應之中。”“靈感是人類創造性活動中的一種復雜的精神現象”“靈感來源于人們知識和經驗的沉積,啟迪于意外客觀信息的激發。”(錢學森主編:《關于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346、348頁)。雖然創造性思維和靈感的產生現在還沒有搞的很清楚,但有一點是共識,即它們不僅是信息的簡單交流,還與信息的啟示、思想的激發,與認識客體、認識主體、認識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有關。而目前我們對學術交流作用的主流認識有缺陷,特在這里強調學術交流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并與同行爭鳴、探討,以利進一步認識學術交流與學術創新的關系。

      根據上述認識,學術交流的流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學術交流-→知識人或思想者-→學習、創新-→新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學術交流的最終落腳點在新學術思想上、在學術創新上。所以,學術交流是“原始性創新源頭之一”,也是學術創新的條件和動力之一,它還是提升學會集團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TAG: 交流學術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