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考研(博)介紹:一個大學生眼中的中國科學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8 10:44:50
咱們國家現代的生命科學研究起源于北京大學。秉志先生是我們國家生命科學的鼻祖。秉志先生畢業于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之后回國創立了國立北京大學生物系和北平靜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前身),并創立了中國動物學會,任第一任會長。生命科學從此在中國燒起了第一把火。
先說說咱們國家的老大,咱們的科研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在生命科學方面的研究實力絕對是穩坐中國的第一把交椅的,她的綜合實力這不是哪個高校能夠爭的。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局下屬20多個分布在全國的研究所,還包括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的研究所分布是有自己的規劃的。上海方面,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統一協調管理,現任院長是位年輕院士,陳曉亞院士,有大概7個研究所,研究方向基本上是在人類生命健康方面的基礎研究,具體點,有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病理學、營養學等。那里的實力是不容小視的,新中國到現在為止,唯一一項進入諾貝爾獎評獎視野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就是誕生在這個地方,而中國被SCI檢索收錄的、影響因子(IF指數)最高的科學雜志—《Cell
Research》就是由那里主編的,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過4的雜志。而在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進行評選的中國最佳生命科學研究生培養單位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位列頭把交椅。因此,致力于研究生化、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計算生物學等學科的同仁們,去上海吧,選擇上海,成就自己!
再來說說北京方面,北京方面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從這些研究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都是些傳統學科的研究所。不錯,這些所都有著光榮的歷史和傳統,我給大家說些科學家的名字,大家就能知道了:秉志、童第周、陳世驤、馬世駿、陳禎、鄭作新、欽俊德、夏武平、鄒承魯、朱弘復、壽振黃、......,沒有這些人,就沒有中國生物學的今天,因此這些所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老所、大所,很多人眼里,表面上這些所的成果沒有上海強,其實,說這話的一看就是外行,在北京這邊,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從國民黨手里接管的,還有,那時國家沒錢,錢都用在國防研究上,哪里來的錢搞基礎研究?因此可以說,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了博物學的層次上。再者說,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了,北京這邊主要還是偏向宏觀和應用的,李振生院士的小麥就是誕生在這里,“南袁北李”,袁就是袁隆平,而這個李,就是李振生,袁李二位全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也就是500萬大獎獲得者。但是這些所有一定的歷史包袱,沒有上海那些“美國所”有活力,這些都是些老所、大所,老人也很多的,因此,是典型的中國所,辦事風格以及管理風格是中國化的,說白了,有一定的論資排輩的味道,年輕人要熬,除非你突然得了諾貝爾獎之類的事情發生,否則你要等,突然坐火箭升的可能性不大,正是這樣,北京這邊的研究所出國家廳局級、省部級干部的多。而在上海,可能除了生化所和植生所,基本都是美國所了,從管理風格到科研口味,完全的美國化,開會用英語,例如神經所(其厲害程度是科學院的人都知道的,科學院內部管神經所叫“神所”),連所長都是美國人,據說不設黨委書記,年輕人有自己的舞臺,很有活力,美國人也欣賞年輕人,不會論資排輩,誰有本事誰來,30出頭甚至20多歲的博士生導師很正常,今年暑假在大連參會的時候,碰到一個學生模樣的人,穿著涼鞋,背著雙肩背包,總和老爸在一起討論問題,第一眼看是絕對是個高中生,后來我通過交談才知道,是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的,31歲,教授,博導,馬普小組中方負責人。我當時太驚訝了,真的,顯得比我都小,我還問了他一句,哥哥,你鎮的住你的學生嗎?要知道,有些學生比他還大的,普遍跟他差不多大。在我看來,選擇北京還是上海,主要看興趣,如果你的興趣在農業、生態、遺傳、分類學等這些傳統學科,來北京吧,這些學科是需要積淀的,沒有基礎,做不出東西來的,光北京這些所的標本,就不是上海和全國高校能比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得更遠。如果你的興趣的在生化、神經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新興學科,去上海吧,新興學科的發展需要冒險,需要年輕人的貢獻,那里有寬松的舞臺,有讓你釋放激情的實驗室,你一定能在上海獲得成功的。
最后,我再說一句,中國科學院對學生實行的是絕對的免費教育,連住宿費都是導師出,每個月還有上千塊錢的工資,絕對的念書還掙錢,因此中科院對于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好的學生,是首選。但是中科院實行的又是嚴進嚴出政策,可以說,想在中科院拿博士學位,是要脫層皮的,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章發表,博士學位一般是沒有的。高校的“等靠要”如果放在科學院,最后你什么都沒有,還把青春搭了進去,否則,中國科學院怎么叫國家隊呢。因此考上了,決不是萬事大吉,而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后面意味著你可能要在你大學同學拍拖的時候,泡圖書館,在他們玩的時候,你還在實驗室,因此在科學院想獲得成功,是有這么個公式的:激情+興趣+獨立思考+玩命工作=中科院的博士學位。
相關閱讀:
- 中國大學排名的“第一個” (HEC_css, 2009-11-28)
- zz 中國學生拯救西方留學產業,供養大量騙子學校 (uytdo, 2009-11-30)
- 中國富人比美國日本富人年輕20歲 (michael_b_rex, 2009-12-02)
- 中國煤化工核心技術重大突破 對石油部分替代 (hongjingzi, 2009-12-04)
- “鐵飯碗”“撈一把”心態妨礙中國崛起 (考研吧, 2009-12-05)
- 中國教育者深思的文章-----(轉載) (ross_racheal, 2009-12-10)
- 說說中國科研的那些事兒 (swn_nyve_vb, 2009-12-11)
- 2009雷動中國的語錄 (MNOD, 2009-12-13)
- 大大提高中國科研競爭力的一種方法 (dragon5, 2009-12-15)
- 中國應對氣候舉措彰顯負責任發展中大國形象 (hongjingzi, 2009-12-16)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中國科學院個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