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音樂的心情。
地鐵的速度,
風的痕跡,
天空無云,心中有浪。
每天與化學儀器相伴。
創新 vs. 解決問題能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4 15:49:07/ 個人分類:職業
按常識說來,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一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創新是為了更為有效的解決問題;而高效地解決問題也往往需要創新。在什么情況下創新和解決問題能力之間發生了矛盾?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異化了創新的目的和本質,甚至混淆了創新與獵奇、胡搞的區別,那么創新和解決問題就成為一對矛盾。
微電子工業中最常用的光刻膠,早就沒有任何科學問題,可是,直到現在還是完全從國外進口,國家還在不停的立項,要創新地解決“關鍵科學問題”。
材料領域我國科學家每年發表的文章不計其數,被引用不知道多少次,很多材料學家因此出名,而實際上,一些特殊要求的鋼材還是不會煉;飛機蒙皮還是要進口;鎂合金的壓鑄還是不能實用化;我們的鉆機還是打不到10000米……。
我國的超導研究論文也算國際先進水平,可是,一根幾米長的超導材料,幾乎所有的原料還是從美國進口,即便這樣,煉出來的超導線材還是不如外國的。
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出口國,可是制造硅板的石英砂需要進口,煉制多晶硅、單晶硅、無定形硅的技術也是國外引進的技術;風力發電的電機是進口的,風葉用的碳纖維是進口的,風葉的曲面設計軟件是進口的,制造模具也是進口的,只有那個鋼筋水泥柱子是用土產的砂子和進口設備制造的鋼筋和水泥,自己設計制造的。
稀土是我們大量出口的重要戰略資源,可是,我們以每噸10000元價格出口稀土的同時,卻在以幾萬到幾十萬1公斤的價格購買國外用我們的稀土制造的熒光粉和其它稀土產品。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織布和造紙,現在也需要向別人學,生產設備需要進口,生產工藝參數也要花錢請人家教我們。
……等等,等等。
當一個國家評價知識分子的政策,只有一個標準,不管是治病救人的醫生、搞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教書的老師、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農藝師等各行各業,都被規定必須依靠論文和評價論文的一些指標才能獲得國家承認、才有可能提職、才有可能長一點可憐的工資、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飯碗的時候,不寫出論文或者指標很高的論文就會下崗或者被淘汰,所有的人,不管學術背景如何,不管從事的是何種性質的工作,都不得不去編造創新的論文,那么,還有誰能用心去鉆研,去做不能寫出創新論文的工藝和技術?一心只想“創新”,不看基礎,沒有目的,創新被異化成論文及其指標,必定走上一條不歸路,在人為激化的生存競爭中被泡沫化,剩下的是“創新”這個名詞的虛假繁榮。
當有一天,農民、工人也被逼著寫論文,否則就會因為沒有創新失去工作資格,不知道世界將會怎樣。
一個國家需要創新,只有創新才是進步的源泉,但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生存,更需要的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能力。當到處都是問題的時候,不是去解決問題,也不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還在拼命埋怨創新能力不夠,這個創新型的國家不知道會發展成什么樣。
或許,國家和社會層面提倡創新,而考評卻是按照職業要求,對解決問題是否有貢獻作為標準,就不會出現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的前列,而先進的生產技術完全靠引進的局面。
請不要說都是知識分子無能、墮落,不為國家和民族分憂,我們都是小民,大多數人靠現有的職位和工資生活,領導怎么考評就只能怎么做。如果不聽話,或許“不明真相的群眾”就是我們的另外一個稱號。
作為個人,我倒是更愿意年輕人不要隨波逐流,不要沉醉于“愚蠢中國人想法”的點數上,或者很多由這些“創新”點數演繹出來的什么“獎”上,而是實實在在致力于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不用在乎被人如何評價,不用害怕下崗和失業,更不會憂郁,也就不會去勇敢而愚蠢的跳樓。
相關閱讀:
- 成大事必備9種能力9種手段9種心態 (ccf335, 2009-11-09)
- 跨學科交流+開辟自己的領域=創新的境界 (ross_racheal, 2009-11-12)
- 從錢學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看創新 (LUMGR, 2009-11-12)
- 創新與博士畢業要求 (財富思考, 2009-11-18)
- 超高效液相色譜提高色譜分離能力 (hongjingzi, 2009-11-24)
- [轉]葉大年院士推薦徐光憲院士的16條科研創新方法 (ross_racheal, 2009-11-27)
-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release, 2009-11-30)
- 醫藥領域中創新導致“消亡”的怪圈 (生活eesf, 2009-12-01)
- 北京昌平區政府每年投2億助推科技創新 (hongjingzi, 2009-12-14)
- “實驗室經濟”助推昌平創新 (hongjingzi, 2009-12-14)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創新能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