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交流+開辟自己的領域=創新的境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2 10:12:10
其一,不同學科之間有些東西可能是相通了,所以學科間的交流很有必要,多跨學科交流才容易產生思想的碰撞,激發創新的火花。據她說,當年她在曼徹斯特大學讀碩士時,流傳一句玩笑,“知道為什么劍橋大學出那么多諾貝爾獎嗎?因為劍橋大學的茶杯多。”
(那里有喝afternoon
tea的習慣)。確實,文科、理科和工科之間,有些東西是相通的。一個工科的數學模型,經過修正之后也許就可以用到某些社會學科。
其二,中國人不應該一味的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面去搞研究,也就是搞所謂的“追趕式研究”;如果我們能開辟屬于自己的領域,讓別人跟在我們屁股后面,那才是真正的創新。試想,如果自己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那自己還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那時候自己想不被同行重視,恐怕也難了。最近逝世的生物物理學家貝時璋先生(相關閱讀: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1/225221.html),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級的人物,正是由于其在中國開創了生物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宇宙生物學、生物物理化學等研究領域,從而成為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Forward
osmosis,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發表文章的國家,目前似乎只有美國、新加坡和韓國(僅1篇),并且在這個領域發表文章的作者,似乎都跟
Menachem
Elimelech(http://www.yale.edu/env/elimelech/bio.html)有關,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學生,或者是他學生的學生,或者在他實驗室作過博士后或訪問學者。所以他就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我們目前的研究也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了。
當然,想開辟屬于自己的、在世界上尚未有的新領域,絕非容易。這需要在相關領域潛心鉆研了很多年,對相關領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視野和前瞻的思想。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積方能薄發。
總之,跨學科交流+開辟自己的領域=創新的一種境界;也許這種境界并非最高的,也許這種境界像我等小輩永遠都無法企及,但我們至少也可以有這種想法。對于那些有望達到此臨界狀態的牛人來說,不妨試下開辟自己的領域,也讓西方人跟在我們屁股后面走一回。
相關閱讀:
- 《自然—方法學》:蛋白質結構分析新技術創測定速度紀錄 (hongjingzi, 2009-7-23)
- 英國首設創新獎 分十三個獎項 (hongjingzi, 2009-7-24)
- 方太創新"健康廚房"取得重大成果 (hongjingzi, 2009-7-28)
- 貴州省確定第二批11個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hongjingzi, 2009-7-29)
- 創新技術推動生命科學領域步伐 (hongjingzi, 2009-8-05)
- 《技術評論》09年度世界頂尖青年創新家揭曉 (hongjingzi, 2009-8-21)
- 第三批創新型試點企業名單發布 4家儀器企業榜上有名 (jiashan0430, 2009-9-07)
- 攻下博士的3個境界 (綠茵ssein, 2009-9-08)
- 我國創新方法研究應用進入加速期 (tianhua, 2009-10-12)
- 大學的本質與境界 (NVIDIA, 2009-10-23)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創新境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