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領域中創新導致“消亡”的怪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01 14:29:59/ 個人分類:健康
創新真的會導致“消亡”嗎?
人們都說,創新是企業成長的核心動力。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但美國醫學會JAMA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卻提出不同的看法,創新導致消亡,這是在醫藥開發,新老產品更替中非常獨特的現象。似乎還真有這樣的事,你相信嗎?
在1980年代后期發表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給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和注射鏈激酶,可以使患者的心臟病死亡率13%降低到8%。這在當時來說是巨大的成功。但現在這樣的治療效果或臨床試驗將是災難性的。因為現在新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可以使病人的心臟病發作引起的死亡可以降低到4%左右。顯然原來的治療方案和藥物不再被人采納。昔日的創新產品從此就被打入冷宮。
這種事態情形的發展表明要開發更好的治療心臟病藥物挑戰和難度更大。假如已經存在的藥物表現越好,開發新一代的藥物就更加困難。難怪美國醫學會的雜志JAMA最近發表了一篇評論,稱這種不斷創新,不斷淘汰,不但提高門檻的博弈過程為“創新導致消亡”。
仔細回顧新藥研發的歷史,不難發現在其他許多治療領域的確有好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抗生素,降血壓藥,腫瘤藥和消化道藥,只要有新的有優勢的產品出現,就會擠壓或淘汰老產品,類似的案例有許多。深知這一道理的企業已經學乖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有不少制藥公司已經將其研發重心轉移到尚未得到妥善治療的抗癌和其他疾病治療領域。因為在這些領域開發新產品,要比在心臟病治療領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突破。但制藥公司也有專門的對策來改進那些已經效果不錯的藥物。那就是找臨床價值的特點(Niche)重點突破。JAMA文章的作者大衛-肯特和托馬斯-特里卡利諾斯(兩位都是在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醫學博士和教授)認為“這些戰略或許有助于開發(改進)新的治療方法,但也可能會有潛在的問題”。因為越到后面,差異化越小,開發難度越大,導致同質化和惡性競爭。
不過有一種策略值得考慮,那就是把重點從衡量一個單一的臨床終點觀察指標,如死亡-
變成觀察數個終點的組合評價。然而,有時候,這些復合終點可能會掩蓋重要區別。例如,研究人員可能會發現,新療法改善了綜合終點,包括死亡,心臟病發作和重復重復醫療程序,但仔細分析可能表明,這種療法實際上是降低了重復程序,但沒有死亡或重復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另一種方法是看所謂的臨床間接觀察終點,而這一變化本身并不具臨床意義,但這一重點指標可能提高某些事件的風險,例如未來發生心臟病或死亡事件的風險。比如作者提到,這樣的方式,已在支架的研究有所應用和顯示。論文作者還舉例說。間接指標觀察已被廣泛用于用于預防心臟病發作的藥物研究,比如默克公司降膽固醇的有爭議藥物Zetia和Vytorin臨床研究評估。主要按間接指標來考量的。實際的臨床效果和風險無法從當初的臨床試驗做出判斷和結論。
相關閱讀:
- 《中國醫藥產業60年發展報告》隆重發布 (hongjingzi, 2009-9-16)
-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 (財富思考, 2009-10-11)
- 我國創新方法研究應用進入加速期 (tianhua, 2009-10-12)
- 賽諾菲的“中國速度” (tianhua, 2009-10-30)
- 醫改甲流促醫藥企業績飄紅 (tianhua, 2009-10-30)
- 跨學科交流+開辟自己的領域=創新的境界 (ross_racheal, 2009-11-12)
- 從錢學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看創新 (LUMGR, 2009-11-12)
- 創新與博士畢業要求 (財富思考, 2009-11-18)
- [轉]葉大年院士推薦徐光憲院士的16條科研創新方法 (ross_racheal, 2009-11-27)
-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release, 2009-11-30)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創新醫藥消亡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