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zz 中國博士非官不能讀 建美國大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3 10:27:43

      窮得滴血的博士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博士嘛,自然是居住在象牙塔最頂端的天之驕子,然而修章良的生活是這樣的:每個月只有300塊的生活費,到處欠著債;夏天只能弄倆噪音極大的二手電風扇解暑;“為了能把塑料水瓶賣個好價錢,攢了一年一大袋子垃圾堆在床下了。” ······

      這些細節讓人心酸,更心酸的是,這種窘迫在中國的博士生中是普遍情況。國務院學位辦的一個調查顯示,我國的博士研究生平均每月的收入只有350元。除了少數理工科的學生能幫導師做一些項目而獲得一些收入外,大多數博士生都是靠這點微薄的補貼熬著,而立之年后還要受父母兄弟接濟,是無數博士難以啟齒的現實。

      在國外,博士生幾乎都有豐厚的獎學金,一般來說,每個月美國大約是1600美元,法國約800歐元,德國約1200歐元,中國特區香港,每個月12500港幣。這些水準都差不多相當于當地的一個小白領的收入,完全可以保證博士生安心做研究,生活得比較滋潤。

      在20多年前,我國對博士的補貼標準本來也是不錯的,1981年是每人每月62.5元,與當時一般公務員的收入相當,足以保證生活無憂。1994年這個標準提高到200元左右,也還過得去,但15年過去了,大多數學校也還是300元左右,溫飽都保證不了了。

      “國家高級知識分子整天想著下頓飯在哪里,不可悲嗎?國家的科研怎么會有提高和進步?” 修良章的室友湯力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讀完博士,苦盡甘不來

      讀到這里,有人肯定會說,讀書是苦,熬到畢業就出頭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歷來激勵學子們拼命苦讀的動力所在。修章良這樣描述他的家人的期盼:“他們覺得讀博是光宗耀祖挺有面子的事情,每個人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像燈塔一樣,我出來了,什么問題就解決了。”

      然而,最近的一則新聞給這種熱烈的期盼潑辣一瓢冰水:9月17日,一位在浙大工作的海歸博士跳樓自殺。他叫涂序新,32歲,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水利系,其后全獎學金就讀于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兩年。今年6月,他作為浙大“1311計劃”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干之一回國工作。涂博士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教師公寓,公寓建筑面積57平方米,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場價,從工資里扣除。涂博士的待遇按講師發放,扣除房租后,到手的收入是2000多元。有人算過,按這個收入,他如果要在杭州買一套像樣的房子,差不多要攢一個世紀。

      那么,是不是將來職稱上去了就好了呢?也難!雖然這些年我國高校的資金越來越充裕,但青年教師分到的蛋糕卻越來越少。原因很簡單,高校學術資源日益行政化,分蛋糕的權力都掌握在少數大佬手中,青年教師只有在大佬們的庇護下喝口清湯。大佬們富得流油,青年教師窮得滴血,這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涂序新在遺書中留下這樣一段話:“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建美國大業

      涂序新的自殺只是個案,但博士畢業后待遇差卻是近年來的一個普遍現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本來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很多是因為優秀才一直讀到了博士,但工作多年后,他們依然無力回報父母親人,待遇普遍不如以前的本科同學。

      “就圖了一個名,都說我是光宗耀祖了,每次回老家,親戚們問我掙多少錢,我都不敢直說。”一位畢業于中國社科院的博士這樣對我說,在高校工作的他月收入不足三千。

      面對這樣的現實,國內的博士招考也越來越不景氣,有很多學者都抱怨,現在招到的博士素質逐年下降。“都沒什么能做學問的人了!都是些實在找不到工作混不下去的人在考博士!”

      那么能做學問的優秀人才去哪里了?一部分畢業后就工作了,根本不愿意做學術研究,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出國留學去了。

      根據《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綜合報告》,2006年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中,按來源背景算,“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三所學校是清華大學571人,北京大學507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427人。美國《科學》雜志以“美國研究生教育:頭號博士培養學校現在出自中國”為題載文,將清華、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該刊還預測,在下一份十年記錄中,清華、北大也將在“產量”上勝出。

      事實很清楚:國內名牌高校畢業的研究生,紛紛把出國讀博作為首選,也就是說,國內博士教育對本國優秀學生沒什么吸引力。

      還有一個痛心的統計:1985年到2007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人共計51453人,大約90%留在了美國。這支參加“建美國大業”的隊伍,真可謂浩浩蕩蕩。

      官員博士異常紅火

      去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在建立第一個博士點的26年之后,我們生產博士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按前面我們說到的這些,照理讀博士是沒什么吸引力的,為什么數量還是這么龐大呢?最近,中國人民大學的紀寶成捅出了一個真相:“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 優秀的在校學生不愿意讀博士,看來官員們倒是趨之若鶩。

      按說博士官員多了,說明公務員素質提高了,這是好事呀。可問題沒怎么簡單,大家心知肚明,這些官員博士,大多數都是從政后才“弄”來的博士帽。據報載,重慶市所轄40個區縣的黨政一把手已有10余人取得了西南大學的博士學位。很顯然,不是博士們削尖腦袋往官場里混,而是官員們往博士里混。

      這些博士含金量如何,是否靠寒窗苦讀來的?我們來看幾個被雙規的博士官員的例子。

      被雙規的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王益,僅用了約兩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后來人們普遍質疑,王宜的工作地點在北京,而西南財大在成都,他怎么上課、考試的呢?日理萬機的證監會副主席,如何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還發表了幾篇論文的呢?

      前深圳市長許宗衡,本來是中專學歷,后來官越做越大,學位也越來越高,成了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和“美國國際東西方工商管理”的雙碩士。

      被判死緩的成都原市委宣傳部長高勇,工作時是本科,仕途一路攀升,學歷也上到了博士,其間甚至還當了“碩導”——指導四川一雞精廠老板完成了碩士論文。精英,雞精?

      隨著他們腐敗行為的敗露,其博士碩士是怎么來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人大校長紀寶成的一番話得罪的人不少,一定讓很多拿著博士學位的官員很不舒服,他們好不容易樹立起的“儒帥”、“學者型官員”的形象,一下子就露了餡,以后是否要在名片上加上一個博士的后綴,看來是要想想了。


    TAG: 中國博士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1-23 13:07:55
    看到那句“建美國大業”,心中特別不舒服!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