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中國古代的“人生幾何學”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1 10:20:38

      前面說數學,主要是西方的東西;今天說咱們自己的數學。辛棄疾有句詞,“天下興亡多少事”,記下了當時學生的課程:歷史、代數、幾何。可見,我們很早就有經典的數學課程了。而我們的幾何,除了早畢達哥拉斯500年的勾股定理,還有更具文化特色也更古老的“人生幾何”。

      “人生幾何”是古人習以為常的學問,曹孟德橫槊賦詩都不忘了唱它:“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可后來的文史家們不懂數學,誤會了“幾何”一詞,所以千多年來一直在錯解那句詩。正確的解讀是:“我們喝酒之前,應該先歌唱人生的幾何學。”直到明代,徐光啟先生才發現了它的意義,和利瑪竇一起將歐幾里德的Element(前六卷)譯成“幾何”。遺憾的是,李約瑟前輩在他的洋洋大觀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里,竟然忽略了這一點。

      現在考察這個古老幾何的若干基本概念。雖然材料有點兒零亂,但基本思想還是明確的,其中有些思想,足令今天的我們感到驚訝。

      首先,定義“人”為幾何的“點”——這是當然的。然后,我們考慮它的拓撲,也就是“點集”的性質。

      “人皆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即每個點都有鄰域,每個鄰域都是開集。這是平凡的拓撲。

      進一步的結構,《周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系辭上》),《禮記》說得更明白:“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樂記》)再后來,演繹出一句俗語:“人以群分”。意思是,以“群”的方法來區分不同類型的人。可見,古人已經有了“群”的概念,還懂得了商空間的構造。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還隱約產生了“同倫群”的概念。

      我們知道,在一個“群”里,每個元素都能找到它的“逆元”。也就是說,一個人和他的敵人,應該屬于同一群——這就與“氣味相投”的“一丘之貉”式的小團體有著本質的區別。孔夫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不論益友還是損友,都要團結在一起,正體現了這種“群分”思想。

      孔夫子還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些話意味著君子與小人的集合有著不同的拓撲結構。這一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另一個基本問題是空間的度量,即兩點之間的距離。我沒在古典文獻里看到關于距離的定義,我們古人不太重視量的研究,這點兒缺失似乎不足為奇。倒是一個丹麥藝術家Victor Borge(他是“偉大的丹麥人”,也是“丹麥的小丑王子”,既是演員也是鋼琴家)定義了一個度量:“笑是兩個人之間的最短距離。”我以為,這個距離恰好描述了我們的人生幾何。

      根據物理學法則,一切事物都沿測地線(即最短距離的曲線)運動,Borge的定義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充滿歡笑。我們今天考察“人生幾何”,意義正在于此。

      


    TAG: 中國人生古代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7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5842
    • 日志數: 36
    • 文件數: 3
    • 建立時間: 2009-03-29
    • 更新時間: 2012-08-20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