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3 10:02:53/ 個人分類:論文技巧

      現在中國各種科研基金與生命科學相關的重大項目研究基本上都要求與重大疾病、國計民生掛鉤。很多基金負責人在視察大學或者研究所的時候,常會旁敲側擊,“ 語重心長”地提醒科研工作者要有“社會責任感”。的確,公眾納稅人有投入就有產出的要求,而科學的研究模式也逐漸地從以純好奇為動力的研究演化成以社會需求為動力的研究,但是這一切都要以尊重科學自身的發展規律為前提。

      科學發現的歷史一再重復著一個事實,許多偉大的發現來自于對科學基本問題的追尋,而這些重要問題的解決必然會存在當時不能估量的應用前景。

      以200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為例。

      由于DNA聚合酶的特性,理論上隨著細胞的分裂染色體DNA每復制一輪就會縮短一點,千千萬萬代地不斷復制,染色體不就消失了嗎?染色體如果在異常條件下斷裂,它們會很容易融合或者被降解,而染色體的自然末端為什么不會融合或者被降解呢?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最初只是想回答這兩個未解之謎。后來研究發現,端粒酶通過自身的RNA模板不斷復制端粒DNA來補償染色體復制的縮短,而端粒保護染色體末端不被降解或者融合。后來人們還發現,隨著細胞的衰老,端粒DNA 逐漸縮短。在很多癌細胞里,端粒酶的活性會被激活。端粒和端粒酶因而與癌癥和衰老密切相關。端粒酶成為治療癌癥的重要靶標。

      端粒的發現實際上也成為發明人工染色體的最后一環。當年人們將人工線性染色體轉入細胞后很快被各種酶攻擊降解。當端粒接到人工染色體的末端后,它就不再被降解了,能夠在細胞中穩定存在并被復制。這個發明又使大片段DNA能夠克隆到人工染色體。而大片段克隆后來又為人類基因組的測序立下汗馬功勞。環環相扣,端粒最初的發現者遠不可能預測到它能夠在這些方面作出貢獻。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系,就像根葉和果實的關系。根葉茂盛而不開花結果的樹只有觀賞價值而沒有食用價值,但是果實的養分歸根結底來自于根吸收的水分和養料,以及樹葉光合而成的有機物。道理非常淺顯,農民不會因為根葉沒有食用價值而一味地求取果實吧。

      還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認為,基礎研究是世界共享的,中國還比較落后,所以應該跳過基礎研究直接做應用研究。這個說法實際上是欠推敲的。研究成果從發現到正式發布,一般都有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滯后期。而其他國家的人也不是傻子,有應用前景的發現在發布之前都會主動跟公司合作,申請專利。而專利的獲得和科研成果的發布一樣,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只有第一的人才能獲利。中國如果在基礎研究方面沒有原創性的發現,而只是跟蹤別人的發現,那么在應用研究方面也必然失去先機。

      中國在生命科學的應用研究方面的確非常欠缺。基于已有知識的應用研究的確需要大力提倡,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缺乏人才。要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的是培養和引進應用型的人才。百人計劃或者千人計劃,不僅要瞄準國外科研機構的學者型人才,也要瞄準國外大公司和研發機構的工程型人才。如果想把基礎研究的人才硬拗成應用性的人才,一是這非他們所專長的,效果有限;另外還打擊廣大基礎研究人才的積極性,變得浮躁,無所適從,不能靜下心來做他們所擅長的研究。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有責任和義務為世界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以社會需求為動力的應用研究,和以解決在科學發展中出現的基本問題為動力的基礎研究,完全能夠且應該并駕齊驅,相得益彰。

      (作者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學者)


    TAG: 關系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1-03 11:52:53
    感謝分享!!!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