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拿什么來維系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16 11:20:37
研
究生與導師間的師生關系,這一原本無需討論的話題,卻在教育改革取得眾多成就的今天躍升為眾多教育工作者心中不愿觸及的傷痛。近年來,關于師生關系惡化的
負面報道,屢見不鮮。“吵架門”、“抄襲門”直至“殺師門”、“潛規則門”,每一個“門”事件都是對高校創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創。
單
純就師生關系而言,不同層級的學生,如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其所面臨的師生關系存在較大差異。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本科生的培養屬于“工廠化”制
造,每個學生都是高校人才生產流水線上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而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原本屬于“手工作坊式”制作,每個學生在“導師制”下都應當是導師精雕
細作的藝術品,可是研究生的擴招也改變了這種極具“對話教學”特點的師徒關系,加上“項目導向”的過度化傾向,使得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師生關系逐漸異化。
研
究生導師大多以課題為導向,獲得滿足客戶需求的項目成果是導師和研究生的共同追求,這既體現了導師和研究生合作完成科研任務的工作努力程度,同時也是雙方
維持利益共同體格局的基本要素。為實現這一目標,學術團隊需要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加以建設,導師以下形成以師兄師姐為科研管理者、師弟師妹為員工的人才梯
隊。導師的主要任務是尋求更多的縱向、橫向項目,而研究生則作為“救火隊員”,哪里有項目要結題就去哪里“救火”。在這樣的“目標管理”體制下,師生關系
打上了“利益交換”的色彩。導師,在一些學生的眼中,慢慢也就蛻化為不折不扣的“老板”,導師看重的是學生完成課題的能力,學生則寄望導師盡快放自己一
馬,好奔自己的前程。
毋
庸諱言,學生只有參與科學研究才能真正鍛煉科研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所以導師將科研任務分配給學生,其實是一種實戰性的訓練方式。更何況,很多科研項目的
結題報告,往往就成為學生的畢業論文,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各取所需、兩全其美的好事。大部分學生,既然來攻讀碩士學位,總是不想荒廢學業的,導師能夠給他們
這樣的鍛煉機會,正好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問題是,導師在學生完成科研任務的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悉心指導、身先士卒,是否真正讓學生在完成科研課題任
務的同時真正學有所成,這恐怕才是很多學生對導師有所不滿的根源。
高
校是社會構成的重要有機體,社會上不良思潮對身在高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在“浮躁,急功近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價值
觀時,高校也多少沾染上這種“社會病”。師生關系開始慢慢惡化,尊師重教仿佛成為歷史的美談,欺師辱生的事例一再發生,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崇高職業形象不斷
受到質疑,學生的道德素質也不斷為社會輿論所追討,直至發生“殺師門”這樣的慘劇和“潛規則門”這樣的鬧劇。在每一個悲劇的后面,涉事的教師和學生無疑都
是可悲的。可是,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本不應對立的群體,居然相煎太急,其正面形象的毀滅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關于這方面的議論集中在“教師師德淪喪”和“學生不再敬畏教師”這兩個方面。事實上,二者高度統一。傳統教育總是強調學生對于教師當有敬畏之心,這從“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就可以說明。但是,敬畏由何而來?難道僅僅依靠“天賦神權”就強迫學生必須對老師保持敬畏之心嗎?
人
要敬畏某一個人或某一件物,首先在于所敬畏之人和物必須具備超強的力量,這種力量會讓敬畏者產生頂禮膜拜之感。這種力量在教師身上應當是“德才兼備,用心
育人”,體現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這樣的教師才配得上學生的敬畏,否則,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豈不是只能培養出很多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奴才”。
教師要具備能夠讓學生敬畏的力量,就必須“摒棄浮華,潛心向學;外視內省,見賢思齊。”不如此,教師還有何德何能呢?
凡
事總要一分為二。師生關系的惡化,僅僅把責任推到教師身上是不公正的。應當承認,盡管高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多數導師是稱職的,是敬業的,是值得尊敬
的。那么,問題的另一面就在于,當教師幫助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定位、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時,學生常因為害怕吃苦、不愿吃苦、不能吃苦而難以達到教師的
培養目標。對于一個教師而言,這也許是最痛苦的事情。以讀書為例:學生閱讀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忍受,接受,享受”。能夠達到“接受”階段的學生是少而
又少,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在“忍受”,而從讀書過程中“享受”到樂趣的,更是鳳毛麟角。于教師而言,強迫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至關重要,但是學生在一次次的
“忍受”中不能升華到“接受”甚至“享受”的層面,那么師生關系的惡化是必然的。
不
管“殺師門”、“潛規則門”的起因為何,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不斷惡化,這是不爭的事實。一旦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分歧
時,教師如何才能繼續付出自己的愛?一味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會不會是下一個“殺師門”的肇始?如果教師放棄“對學生高標準”的執著,那么這是不是
師德淪喪的另一種表現?這是兩難的困境。曾仕強老先生告誡我們:“在兩難境地時,中國人最會兼顧,以求達成合理。”可是,在目前的教育局時下,如何“兼顧
”?何謂“合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關系師生愛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