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誰都知道體育鍛煉的必要重要價值意義,畢竟,生命在于運動,生命得依靠運動持續下去。研究數據也證實,熱愛體育運動的人,擁有更加年輕的細胞,而那些日常不愛鍛煉的人,細胞衰亡速度更快,更容易早逝。
于是,健身專家們編輯了搖頭、擺腿、扭臀等等成千上萬的形形色色的健身運動,以使身體得到充分的鍛煉。
健身專家們還在一個大房間里堆放了一系列啞鈴、杠鈴、沙袋等等器材,并將這樣的房間命名為“健身房”,將在“健身房”里擺弄這些器材的運動稱為健身運動。于是,現在一說到健身,很多人馬上就想到了“健身房”里揮汗如雨的各種“健身”運動。
可健身專家們總能發現,不愛從事這些“健身”運動之人總能找到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拒絕“健身”運動,比如,一天24小時太短,感覺不到進展效果,討厭體育鍛煉,鍛煉太枯燥、太痛苦,表達對鍛煉的熱情時總是被嘲弄……并認為,這些借口“花樣之多,創意之新,堪稱新奇”。
于是,專家們鄭重警告,如果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被摒棄,就可能發展成為阻礙鍛煉的永恒障礙,不得健康長壽,難免在多病痛中早逝。因此,不愛鍛煉之人必須打消各種不利健身的借口,想方設法擠出時間來鍛煉。
可實際上呢?任各健身專家們怎么大聲疾呼,人們就是不愿意將專家們所列出的花樣繁多的種種健身運動堅持下去,即使多病多痛、損命折壽也在所不惜。
對大部分人來說,缺少了必要的體育運動的生活固然不利健康長壽,但是,這樣的生活現狀卻是熟悉的,是可以控制和預知的,而改變卻常常讓人焦慮或者抑郁(抑郁和焦慮反倒更不利健康長壽),還容易失敗,而且一旦改變失敗后,人們會更加沮喪。
因此,太多的“意志薄弱”者無法將“健身運動”堅持下去,最終只能以種種“冠冕堂皇”的借口放棄鍛煉,少數人則干脆“倔強”地直接拒絕各種“健身”運動,堅決不為
“健康長壽”而生存,只要幸福就行。
所謂“意志薄弱”:
因為不肯將體育運動堅持下去,所以,這個人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那么為什么不肯將體育運動堅持下去呢?因為此人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典型的循環論證法。
所謂“倔強”:
因為不聽專家建議,堅持我行我素,所以此人就性格倔強。那么,為什么不聽專家建議呢?因為此人性格倔強。同樣是典型的循環論證法。
因此,現在就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局面:少數健身專家殫精竭慮地大聲疾呼,告訴人們“健身”的重要性,告訴人們不“健身”的嚴重后果,但絕大多數人似乎寧愿折壽也不愿“健身”,總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拒絕形形色色的
“健身”運動。這到底是目前廣為流行的“健身”理念出現了問題還是目前的絕大多數人出了問題呢?
下面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比如說,兩個人甲和乙,原來體質相當。甲堅持追求整體生活的和諧境界,努力使行走、工作、娛樂等均達到和諧境界。就拿行走來說,他總能啟用肩胯在內的全身各肌群來參與運動,總能啟用腰腹臀等主軀干肌群來調節平衡,使行走保持在令人愉悅的振奮狀態,并且總能保持動作的連貫流暢,能持久地沉迷于行走的愉悅中。這樣,行走速度自然較常人快一些,而且行走運動量也自然會較不能享受行走運動的人偏大,這樣則可在本能的行走中變得更加健康長壽起來(研究人員發現,行走多而快者更加健康長壽)。
乙則堅持從事舉啞鈴、搖頭、扭臀之類的專家們創編的“健身”運動,盡管乙說不清這些運動如何使自己更加健康了,但是他卻極有意志力,不像大部分人那樣半途而廢,而是堅持將啞鈴、搖頭、轉腰之類的“健身”運動一直堅持下來了。盡管他不怎么行走,也不知道怎么去快樂地學習和工作,甚至覺得學習、工作等令他抑郁、焦躁(這自然容易讓他頭疼,容易致使大腦提早衰退),但是他覺得每天從事“健身”運動了,所以自然比不“健身”者更健康。
顯然,老到一定程度后甲肯定先老得拿不動啞鈴,但還能健步如飛。
乙則會先老得走不動路,但還能舉啞鈴,而且還能比甲更快地搖頭、扭臀,那么,我們該說誰更健康呢?是不是該說,乙還能從事舉啞鈴、搖頭、扭臀等“健身”運動,所以乙更健康?
顯然,追求和諧的行走境界的甲更加健康,至少,他可以將行走的時間堅持得更加長久。另外,甲還注重追求工作、學習、娛樂等等各方面的和諧境界,能使自己在各種情況下總能得到均衡鍛煉,而且還能休息好,不至于過勞。因此,甲還可以將工作、學習、娛樂等生活堅持得更加長久。顯然,甲自然將會更加健康長壽。
因此,當絕大多數人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拒絕搖頭、擺腿、扭臀等“健身”運動時,此時我們的健身專家們就不應該再去考慮如何去大聲疾呼人們去“健身”了,而應該考慮如何去修正自己的“健身”理念了。
我不會去否認舉舉啞鈴、搖搖頭、扭扭臀等運動的健身價值,但如果說舉舉啞鈴、搖搖頭、扭扭臀也能算是健身運動,那么,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活動不能算是健身運動?穿衣服、走路、喝水、笑、哭、走路、坐下、站起等等無一不是健身活動,而且這些健身活動的價值均不比舉啞鈴、搖頭、扭臀要差,當我們不能舉啞鈴、扭臀時仍可以是健康的,但是,當一個人不能行走、坐站、穿衣服時,誰還能是健康的。
因此,保持已有生活的更加幸福健康,并且持續下去,達到和諧境界才是真正的健身之道,才是根本健身之道。
如果要增加某項活動,那么,該運動只能促進整個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比如說,減肥塑身經驗精華總結
中舉到大量案例:很多朋友加強了走跑跳(顯然包括含跑跳的打球、跳舞、跳繩之類的運動)等全身心的自然鍛煉后,生活更快樂了,爬樓更輕松了,睡眠更好了,大腦更清醒、銳利,更加聰明了,精力更加充沛了,皮膚變得更加鮮嫩了,人也更顯年輕了……
非常遺憾的是,還有太多的人為了身上幾塊肉的模樣而繳納大量費用進空氣污濁的“健身”俱樂部去奮斗,并美其名曰“健身”、“健美”。雖然,在長期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身材一直向著高挑、優雅、挺拔的流線型進化的,那些長著一身疙瘩肌肉的“健美”運動員形的全都被淘汰掉了,比如說這種所謂的女子健美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