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一)
1.一半時間做實驗,一半時間看文獻:千萬不能把時間全部消耗在實驗臺上。看文獻、看書、看別人的操作、聽別人的經驗、研究別人的思路,邊做邊思考。要學會比較,不要盲從。否則,會被一些小小的問題困擾許久。
2.準備越充分,實驗越順利: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前期的知識儲備、文獻儲備、材料準備、方法準備可以避免手忙腳亂,充分的預實驗使你充滿信心。一步一個腳印,就不必“從頭再來”。最不能容忍的是在開始的幾步偷懶,造成后面總有一些無法排除的障礙。
3.記錄真實詳盡:人總是有一點虛榮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驟或漂亮的結果記到實驗記錄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許多寶貴經驗和意外發現就這樣與你擦肩而過。客觀、真實、詳盡的記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4.不要為老板省錢:效率為先。整天算計著省錢,一旦用了不可靠的東西,只會浪費時間,遭受打擊,到頭來一分錢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優勢:做過實驗的人都經歷過失敗和挫折。有些失敗應當在預實驗階段發生,你這時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預實驗,在正式的實驗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顯。假如你因為趕時間而誤操作,你會沮喪。假如你能因為目前心浮氣燥而果斷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假如你早上進入實驗室之前還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錯誤是重復犯同樣的錯誤。記住,屢教不改者不適合做實驗。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二)
1.先看綜述,后看論著:看綜述搞清概念,看論著掌握方法。
2.先看導師既往發表的文章,再看師兄師姐答辯的論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實際上應當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過),看后者知道那些可以借鑒。
3.早動手:在師兄師姐離開之前學會關鍵技術。
4.如果接師兄師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實驗記錄:前人的結果不一定可信!
5.兩手準備:設計課題要為了闡明問題,即不論結果為陽性或陰性,都能寫文章。陽性結果說明什么,陰性結果說明什么。假如課題要求得出陽性結果,你可能要事先設計幾部分,萬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預期結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彌補損失。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三)
1.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往往會以搞到全文為樂,以至于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內容,更不懈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2.集中時間看文獻: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3.做好記錄和標記:復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于沒看。
4.準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轉引造成的以訛傳訛不勝枚舉。
5.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持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四)
1.實驗課學不會實驗:實驗課之前老師把前面的步驟做完了,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上課的時候讓大家見到完美無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這是真正的實驗嗎?那時候我們還天真地問老師:我們可以走了嗎?什么時候交實驗報告?對多數人來說,實驗技能只能是在實驗室里“泡”出來的。
2.交流是最好的老師:做實驗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反復嘗試?放棄?看書?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可以使大家暢所欲言,而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實驗折騰半年,后來別人告訴你那是死路,豈不冤大頭?
3.最高層次的能力是表達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終都要靠別人認可。表達能力,體現為寫和說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素質。比如發現一個罕見病例,寫好了發一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病例報道。比如做一個課題,寫好了發一篇或數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論著摘要或被斃掉。一張圖,一張表,無不是表達能力的體現。寥寥幾百上千字的標書,可以贏得大筆基金;雖然關系很重要,但寫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說,我不學PCR,不學spss,只要學會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話有一點道理,實驗室的boss們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經常有研究生因思維敏捷條例清楚而令人肅然起敬。也經常有研究生不理解“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卻讓另一個沒怎么干活的人寫了文章?讓他去大會發言?”你沒有看到人家有張口就來的本事嗎?
4.學好英語,不學二外:如今不論去***還是歐洲,學術交流早已是英語的天下。你不必為看不懂一篇法語的文章而遺憾,寫那篇文章的人正在為沒學好英語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暫且不要去學二外。
5.SCI是個陷阱:運氣!有人沒費力氣發了一篇SCI文章。你不要羨慕他。因為據我所知課題是別人設計的,實驗是別人手把手帶他做的,文章是導師幫他找了國外的人改寫的,而他并不擅長做科研。但是他因為一篇SCI文章已經自認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國,要做實驗,要繼續發SCI,要掙美元。從此走上了一條不屬于他的道路。(也許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圍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適合搞科研嗎?真的不適合搞科研嗎?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五)
我不知道科研對造假能夠容忍到什么程度,科研和造假是不是一對雙胞胎。但臺上的人都在說-決不造假。
1.適當造假:無關痛癢,偏差不大:論文中做了年齡、性別匹配的正常成人DNA對照,實際用臍血DNA做對照;論文中正常對照做了200例,實際做了150例;論文中有顯著性差異,實際也有顯著性差異,但均值的差別沒有論文中那么大;論文中隨機分組,實際上隨意分組;論文中給動物行無菌手術操作,實際是只把部分器械在消毒劑里泡了泡。
2.被動造假:忍辱負重,有苦難言:師兄的論文發表了,導師讓伊接著做,伊沒有重復出來,但伊不能說師兄的論文有問題,伊在隱瞞事實的基礎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導師想要什么結果,伊就能做出什么結果;畢業前的幾個月很多人的實驗變得異常順利,該出來的都出來了。
3.客觀造假:無意而為,缺乏常識:論文中報道一個新的缺失突變,據說伊只挑了一個克隆測序;一個本該重復數次的實驗沒有重復就拿去發文章了。
4.主動造假:急功近利,風雨無阻:論文中的一張電泳照片來不及重做,借別人的一張差不多的照片頂替;酶切的時候,有一條帶應當完全切掉,但總切不干凈,伊用PHOTOSHOP把它涂掉了;論文中的PCR工作量很大,但PCR儀使用登記本上只有一次記錄;論文中p=0.041,實際p=0.055,把對照組中的一例陽性觀察去掉就得到0.041了。
5.積極造假:追逐名利,幾近瘋狂:伊在一年中發表第一署名的論文50篇;先有論文后有實驗記錄。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七)
文獻管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要把\/:*?<>|以及換行符刪掉。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后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
5.復印或打印的文獻,用打孔器(¥10-15)打孔,裝入硬質文件夾(¥10-20/個)。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八)
我們經常會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聰明,殊不知這些都會降低論文質量。
1.知而不引:明明借鑒了同行的類似工作,卻故意不引用同行的類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穎”“領先”。實際上審稿的就是同行。
2.斷章取義:故意截取作者試圖否定的部分來烘托自己的觀點。
3.引而不確:沒有認真看原文,引文錯漏。
4.來源不實:某些字句來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學術的出版物),且不注明來源。常見于一些統計數字。
5.盲目自引:不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工作與前期工作之間的關系,而是單純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數而自引。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九)
國內文章水平不高的幾個原因:
1.審稿人知識陳舊:年紀大的審稿人查文獻和和上網的能力相當有限,無法核實該研究是否有意義,創新點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結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們經常提的審稿意見是“參考文獻不夠新”。
2.選錯審稿人:雖然一般指定兩名審稿人,但編輯部經常讓不懂分子生物學的人審分子生物學的文章,讓不懂統計的人審統計處理比較復雜的文章。出于愛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適合審這篇文章”。
3.關系文章:有了關系,什么都簡單了。
4.不承認陰性結果:誠實的陰性結果被認為無意義。怪不得有人大聲疾呼“我要辦一本陰性雜志”。
5.造假:任何人都不愿意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出不來預期結果就沒法交差。為生存計,為按期畢業計,造吧。
我做科研的幾點體會(十)
動態的科研
1.科研靠積累:象倫琴發現X射線那樣憑借一次簡單觀察就得諾貝爾獎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來自于實驗室長期積累。最終實至名歸。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設計課題不要好高騖遠。基金評審也是這樣。沒有前期積累,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小。選導師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還是要為人作嫁?
2.文獻要追蹤:開題時通過查文獻了解的情況,到結題的時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寫論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獻。
3.記錄要復習:前面的實驗記錄要經常復習。隨著經驗的增加和認識的提高,你會發現最初的判斷未必正確。
4.材料要變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試劑會降解,有些設備會老化,這導致你在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操作后得不到以前的結果。PCR是個魔鬼!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種試劑只是有效量的減少,你需要加大用量。如果變質以后產生了有害的物質,恐怕該換試劑了。如果設備讀數有漂移,就得校正。總之,出了問題要找原因,每一步都要“確切”!否則就是刻舟求劍。
5.老板要看清:老板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他的想法隨時在變。覺得事情不好,他會轉向。你要擦亮眼睛,看清苗頭,否則會被轉暈。可以適當地引導一下。互動嘛。與時俱進!做好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