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科研的利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5 14:55:16/ 個人分類:生活
想必大家都知道計劃經濟,這是一種無論生產還是消費都由國家政府來提前規劃的經濟體系,又稱為指令性經濟,在這個體制下,我們一年的生產總額,消費量,GDP增長速度等等各項因素都要達到國家制定的指標,甚至是要超額完成。不可否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經濟在一定階段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歷史證明,這一經濟體制是不適合長期性存在的,因此也就遭到了淘汰。
與之類似的,我覺得我國的科研現在似乎處在計劃科研的時代,所有的科研目標都是由國家來提前規劃,而科研人員需要做的就是完成一個個指標,完成對報告書的交代。如果說每一個課題都對研究結果有大致預期目標的話,那這屬于科研規劃上的內容,但如果對科研研究以外的事情進行總的規劃和引導,在我的看法里,這就難脫計劃科研的干系了。
其實在早期計劃科研也是取得一定成就的,它與計劃經濟本是同根生,國家在大型武器、鐵路、水電站上提出了要求,其中自然少不了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最終都完成甚至提前實現了目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那個時代涌現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并且能夠為國家科技的發展默默地做出貢獻。我猜想,可能那個時代的人們更有奉獻精神吧,黨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一往無前,執行力是昔非今能比的,雖然科研有時候并不是通過指令可以帶來一切,但是至少在那個一切都處于起步階段的時代,計劃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然而,如同計劃經濟一樣,如此是否依然適合當今科研的發展,的確是值得商榷。
計劃科研有一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催生功利主義,催生浮躁造假,讓科研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例如論文作為學術成果只是科研的一部分,而我國在“十二五”科技規劃中竟然明確對我國SCI論文被引用次數的排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樣是不好的。類似這種規劃容易誕生功利主義,其實要做到這個很簡單,為了達到目標要求,為了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再甚至超預期的完成國家的計劃,大家會將發論文作為一種任務,發垃圾論文怕引用不高,你發的多了,多自引不就完了?如是就可以達到目標,國家會覺得大批的科研經費沒有白花,而研究者也不會擔心因為拿了國家的錢而沒有出成果,然而,卻造成另外一個不得不提、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現象,科技真的發展了么?我想在這個精神的指引下,有很大的幾率,只是造就了數不清的論文,而解決不了我國科技相對落后的現狀。
計劃下的東西,容易使用數字來表示,而很多時候就淪為了數字游戲。再例如《規劃》中明確提出:未來五年,要基本建成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55%,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什么21,什么18,什么55%的,我覺得都不重要,如果科技的發展轉化成了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們的生活,這就是有了發展,就應該給予肯定,而不是使用簡單的數字游戲,以避免大家都來玩數字;而所謂創新體系、創新型國家、實質性進展,也有最終被喊成口號的可能,其實即便創建了所謂的創新體系,還仍然造不出一流的發動機也是白搭。即便發展成了“創新性國家”,仍然改善不了當前的食品安全現狀,也還是白搭。
計劃科研,是到了該摒棄的時候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