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大齡已婚有子男博士生的科研與生活之道-1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10 14:24:01

      探討一些學術問題,然而我越來越覺得學術固然有很多值得探討和學習的方面,但學術本身不是孤立的,或者說作為社會人,每個博士生都不是孤立的,我們除了對科研有興趣和熱情,我們的心境也會受到外界的干擾,比如各種社會現象、老師的說教、同學的聊天、家庭的關懷、戀人的喜怒哀樂,等等,都會影響自己的判斷,甚至影響做科研的動力。鑒于此,我覺得有必要探討一些科研以外的內容,提高自身修養,尋找動態的平衡,以便使自己可以可持續發展。

      如果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一個系統(System),那么每個人的激勵(excitation,or inputs)是不同的,或者說影響的因素是不同的;系統內部的狀態空間(State space)也是不一樣的,有人是線性放大的,有人是線性縮小的,有人是帶反饋的,有人是非線性的,有人是自適應的、人工智能的,有人是帶時延的……也許這個系統處理各種輸入的方法是迥異的,但是系統輸出的準則卻帶有很大的共性,比如要讓自己快樂的學習、要讓家人開心、要讓老師滿意、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和責任、要回饋社會,等等。如何在這些準則下求得最優化的解,是我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希望能共同提高吧。

      先說說個人情況。博士4年+,年過30。另外,已婚、有子。說實話,覺得自己是幸運、幸福的。雖然家人給了莫大的支持(人、財、力),也沒有責怪我,但是自己還是挺著急的。總結一下自己科研進展緩慢的問題:

      1. 本科階段所學基礎不扎實,雖然是免試攻讀研究生,但是在科研階段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基礎真的很差。這里面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當時學校的教學基本上還是填鴨式、念書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告訴你結果、定理、解體方法,很少被告知或強調為什么要這么做、又解決了什么問題,結果造成了現在改變思維方式很難,需要去回溯很多基本的理論;第二個就是自己努力的不夠,平時的課業負擔其實很重,但是由于不像高中時老師盯得那么緊,時間一長就放松了,養成了抄作業、期末臨考熬夜突擊、依賴往屆試卷等不良習慣。

      2.對科學的科研方法實踐地不好。首先,這和自己的基礎較差有關系。因為基礎差,會覺得需要補習的地方比較多,進而影響自己的信心,比如,覺得自己很多東西都不懂,因此跟導師溝通、交流的不夠,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懵懵懂懂,遲遲不敢寫論文,更不用提發表論文了,等等。

      3.自身性格的因素。比如喜歡照顧家里的事情,買房子、裝修、做家務、談戀愛、孕期照顧、子女教育、協調家中各種關系,等等,這些問題多多少少也都會影響一些精力和時間。現在想想,雖然這些事情也是應該做的,是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仔細想想,早點畢業掙錢養家這個責任更大、更宏觀。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知足常樂吧。


    TAG: 博士生生活科研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