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應該在學生活動中培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22 10:48:24
這兩天看《龍與虎》,一部講述中學生生活的日本動畫片,挺搞笑的。不過笑歸笑,看的時候都不禁為他們多樣的學生活動而贊嘆。他們搞“文化祭”的時候,感覺那真像個縮小版的社會,開雜貨店、咖啡廳,編話劇表演等,感覺里面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當然,這只是動畫片,估計是有些夸張的。知道不能信太多,就是想想自己的中學生涯,似乎大部分都是在學習,生活要單調的多。我們初中高中都是住校,現在想想有些重復的感覺,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雖然是在很規律地上課,但每天早上都會全校集合跑步,到了初三(或高三)尤其是到下學期,因為面臨升學壓力,早上跑步也沒了,每天就是在上課、吃飯、睡覺,所以升學后身體素質都要差好一陣子。有點不堪回首的感覺。不過還是有些好回憶的,一個是幼兒園時春游,另一個是高二時的春游,還挺不錯的。
這些都是過去式了,現在的孩子教育應該相當不錯了。可情況似乎并不樂觀。春節過后小學生們也該回校交寒假作業了,據我聽上海的廣播,有些學校這作業很特殊,比如幫家里做次家務活啊,我也聽到這么件事:一個小姑娘就幫家里去買菜了,在菜市場,她指著芹菜問,阿姨,這蔥多少錢一斤?可把賣菜的阿姨給樂壞了。這的確是挺有意思的,只是要是您的孩子也這樣,而且沒有接受合適的教育糾正的話,恐怕就得很擔心孩子以后的生活能力了,免不了要為孩子操一輩子心了。
參照自己的經歷和看的一些新聞,感覺現在雖然教育形式多樣化了,但基本面沒變,依然是在逼迫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了學習,孩子家務不用做,父母會全代勞,不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那樣會干擾學習,甚至連體育鍛煉也可以放下。只要你還在上學,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大學及以上要好些,但也僅是沒人在旁邊一直逼著你學了,你可以學習或者“墮落”)。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是什么樣的呢?不管其未來到底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剛走出
“校門”的時候,他們多不會有成熟的思考分析能力,心理年齡遠遠落后于其生理年齡,在校學習成績越好者,這點表現越明顯。事情順利時,他們沖勁無限,稍有挫折就會消沉,甚至走極端。面對學校外的眾多觀點、誘惑,他們也容易迷失自我。這些怎么看都不是好事,也可以說明教育的失敗:從小學到大學,十五年(5+3+3+4=15)并沒有培養出多少合格的公民,也未為其人生觀、世界觀打下基礎,其人生怎么走還要其畢業后自己摸索,不能不認為是教育的失敗。
零九年保研面試時,曾在清華內住過一周,那時就感覺著與我們學校(全國排名也是前十的)相比,那里學生活動真多,學生真是太活躍了。竊以為,清華能一直盛名不衰,這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提素質教育,認為似乎首先應該給書包減負,可似乎效果不顯。根據以上所述,我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不同應該是學習不是學生的唯一,也不是其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事情。而要達成此目標,則應該在學生生活中加入各種各樣的活動,這里面既要有學校、縣區、市、省等范圍內組織的活動,這些可作為骨架,起引導作用,也要支持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這些可以鍛煉能力,聚集人氣。同時,作為配套措施,要減負,改革教師和學校的評價標準等。素質,就應該是在參加各種各樣活動中培養出來的,來自于生活,最后又被用到生活中,課程上教不出有素質的人。只談素質不談手段,那是空談者;拋開其它只談減負,那是目光短淺。如您要是說搞了許多活動,學生不學習了,那還要學校做什么,那不妨去查查我國農歷的節日,農民的要務是種地,但似乎農歷每月都有節日(只記得以前在哪見過,沒自己查過),都會有慶祝活動,也沒見農民因此而荒廢了土地的。父母不會一直工作,因此也不要強迫孩子一直學習,孩子也需要多樣化的生活
相關閱讀:
- 院士教授:科學人才首先是全面人才 (snwxf, 2010-4-23)
- 張建啟揭秘女航天員 上天宮一號時間有點緊 (snwxf, 2010-5-09)
- 美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分析 (snwxf, 2010-5-25)
- 胡海巖:如何培育優秀博士生 (snwxf, 2010-5-25)
- 研究生培養到底培養什么 (JJSIE--NNE, 2010-5-25)
- 致研究生們(二) 從一句諺語談研究生培養中老師和學生的作用 (woaifou, 2010-6-11)
- 工程師應具備的素質 (sseia42, 2010-6-21)
- 存儲食用蔬菜謹防五個誤區 (q_r_epcnge, 2010-10-22)
- 提高女性科研人員素質之我見 (emuchhh, 2010-12-17)
- ★個人認為 一個合格的博士應該有的素質 (maomi530, 2011-1-24)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培養素質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