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病例分析:乳糜瀉致血糖持續性波動

    2021.8.28

      1 型糖尿病多見于青少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多數患者血糖控制不達標,低血糖發生率高。乳糜瀉(coeliac disease)是對食物中麩質不耐受引起小腸黏膜病變為特征的一種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與 1 型糖尿病相似,乳糜瀉也與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有關,1 型糖尿病患者中乳糜瀉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國外報道乳糜瀉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約為 0.6%——16.4%.近期在 Diabetic Medicine 雜志上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伊利諾斯分校的 Arbelaez 教授等報道了 2 例 1 型糖尿病患者伴發乳糜瀉造成血糖持續波動的病例。

        病例 1:

        患者女性,13 歲,1 型糖尿病和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史 9 年。過去 2 年中反復發作低血糖,暈厥達 7 次,無糖尿病并發癥。平時給予胰島素治療(1.2-1.4 U/kg/ 天),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 69 mmol/mol.自稱平時無與乳糜瀉相關的胃腸道癥狀及其他癥狀(如發育遲緩、嗜睡、易疲勞、無力、牙釉質發育不良等)。

        患者營養狀況良好(身高 159.6cm;體重 52.1kg;BMI:20.35kg/m2),Tanner 分期為 3 期。由于患者長期血糖波動和多次出現低血糖癥狀,考慮是否合并乳糜瀉。完善實驗室檢查:IgA-tTG(組織谷氨酰酶)升高至 17 U(正常值 0-5U)。內鏡下行十二指腸活檢呈現乳糜瀉樣的病理改變。

        患者經去麩質飲食治療幾周后,血糖波動現象停止,未再發生嚴重低血糖。經去麩質飲食治療 6 個月后,BMI 增高至 21.82 kg/m2,糖化血紅蛋白降低至 58mmol/mol,胰島素劑量略有升高至 1.4-1.6 U/kg/ 天。

        病例 2:


        患者女性,16 歲,1 型糖尿病史 3 年,無糖尿病并發癥。過去 3 年中發生低血糖暈厥 5 次。平時給予胰島素治療(1.1-1.3 U/kg/ 天),由于患者害怕發生低血糖,導致血糖控制較差(糖化血紅蛋白 88mmol/mol)。自稱平時無與乳糜瀉相關的胃腸道癥狀及其他癥狀。

        患者體重偏高(身高 173cm;體重 77kg;BMI:25.7kg/m2),Tanner 分期為 5 期。實驗室檢查:IgA-tTG(組織谷氨酰酶)升高至>100 U(正常值 0-5U)。內鏡下行十二指腸活檢呈現乳糜瀉樣的病理改變。

        患者經去麩質飲食治療幾周后,血糖波動現象停止,未再發生嚴重低血糖。經去麩質飲食治療 6 個月后,BMI 降低至 25.3 kg/m2,胰島素劑量維持為 1.0-1.2 U/kg/ 天。但是患者糖化血紅蛋白仍較高為 92 mmol/mol,這可能與其對低血糖恐懼有關。

        討論:

        1 型糖尿病患者不明原因嚴重低血糖極有可能提示伴發乳糜瀉。目前對于在 1 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應常規篩查乳糜瀉還存在爭議,臨床醫生應提高對 1 型糖尿病患者伴發乳糜瀉的警惕。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