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都可能吃的食品添加劑竟促進小鼠發生結腸癌!
2016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乳化劑是大多數加工食品中使用的用來幫助提高口感延長保質期的食品添加劑。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乳化劑能夠改變腸道細菌促進腸道炎癥和結直腸癌的發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上。
之前有研究表明飲食中的乳化劑能夠促進小腸中的低度炎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還會促進腸道細菌穿過腸上皮細胞。研究人員提出假設認為乳化劑或會影響腸道菌群進而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隨后他們在小鼠模型上對這一假設進行了驗證。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小鼠的飲食中添加了兩種常用的乳化劑,多山梨醇酯80和羧甲基纖維素,在劑量上模擬大多數加工食品中的乳化劑含量。研究人員觀察到攝入乳化劑會顯著改變腸道菌群的種屬組成,導致腸道菌群的促炎癥作用更強,還為癌癥的誘導和發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細菌種類的改變導致腸道細菌表達出更多的鞭毛蛋白和脂多糖,這兩種分子都能夠促進免疫系統中促炎癥基因的表達。
研究人員還利用結直腸癌小鼠模型進行了更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飲食中攝入的乳化劑足以導致小鼠發生結腸腫瘤的易感性增加,腸道菌群的變化創造和維持了與增殖/凋亡平衡相關的炎癥環境。研究人員還觀察到腫瘤發育能力的增強與腸道細菌組成的改變也存在相關性。
這項研究表明乳化劑誘導的腸道菌群改變足以導致小腸上皮細胞的穩態發生變化,而科學家們認為小腸上皮細胞穩態的變化參與腫瘤的發育。與此同時,研究還發現乳化劑對結直腸癌發生風險的影響在無菌小鼠中并不存在,而將乳化劑處理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也會同時將乳化劑對小腸上皮細胞穩態的影響轉移過來,這表明腸道菌群在腫瘤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這些結果支持了改變宿主-菌群相互作用引起腸道低度炎癥進而促進結直腸癌發生的概念。該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進一步分析哪些細菌種類觸發了這種有害作用,并進一步研究腸道菌群變化導致癌癥風險增加的具體機制。(生物谷Bioon.com)
-
標準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