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記抗體免疫酶組織化學實驗——酶橋法
由于在酶標記抗體過程中,酶與抗體的結合可損害部分抗體和酶的活性,從而降低了抗體的效價。另外,血清中的非特異性抗體也可以被酶標記,這些非特異酶標記抗體與組織中相應抗原結合,放大了非特異背景染色。為了避免酶標記抗體法的上述缺點,Sternberger(1969)在酶標抗體法的基礎上,創建了非標記抗體免疫酶技術。該方法先用酶(HRP 或 AKP)去免疫動物(羊、兔和鼠等),使其產生高效價、特異性的抗酶抗體,再將該抗酶抗體與酶結合,形成五環的復合物,例如 PAP(HRP)、APAAP(AKP)、OAGO(GO)復合物。該復合物由于沒有一個抗體受到共價鍵的標記,保留了免疫活性,相對分子質量較小,對細胞的穿透性好。該技術主要有酶橋法和過氧化物酶抗過氧化物酶(PAP)復合物法,以及一些變型的方法。特別是 PAP 法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且染色背景輕,穩定性好,得到了廣泛應用。
實驗方法原理 | 首先用酶免疫動物制備成效價高、特異性強的抗酶抗體。在特異性抗體與抗酶抗體之間利用第二抗體作「橋梁」,將它們連接起來,再將酶結合在抗酶抗體上,經顯色顯示抗原的定位。 其基本流程為:抗原+特異性抗體 → 第二抗體(橋抗)→ 抗 HRP 抗體 → HRP → DAB+H2O2(顯色)。 因為橋抗體對特異性抗體的量是過剩的,與特異性抗體結合后還剩有抗原結合位點,能與抗酶抗體結合,所以橋抗體能起到連接特異性抗體和抗酶抗體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酶是利用免疫學原理與抗酶抗體結合的,從而避免了由于酶標記抗體而引起的酶和抗體的活性損害,提高了方法的敏感性,降低了非特異性染色。染色原理見圖 4-7。 |
---|---|
實驗材料 | |
試劑、試劑盒 | |
儀器、耗材 | |
實驗步驟 | 1. 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冰凍切片或細胞涂片經丙酮固定 10 min,PBS 洗 3 min × 3 次。 2. 滴加 0.3% H2O2?甲醇液,室溫處理 20 min,PBS 洗 3 min × 3 次(抑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 3. 0.1% 胰蛋白酶 37°C 消化 20 min 或 AR(只限于石蠟片),PBS 洗 3 min × 3 次。 4. 滴加 1:(5~20)正常羊血清或牛血清 20 min(室溫或37℃),吸去多余血清,不洗。 5. 適當稀釋的特異性一抗(例如來自種屬 A)37℃ 孵育 60 min 或 4℃ 過夜,PBS 洗 3 × 3 min。 6. 第二抗體(也稱橋抗體,抗種屬 A 的 IgG 抗體)37℃ 孵育 40 min,PBS 洗 3 × 3 min。 7. 抗酶抗體(來自種屬 A)37℃ 孵育 40 min,PBS 洗 3 × 3 min。 8. 酶(HRP 70~100 μg/ml,PBS 溶解)37℃ 孵育 40 min,PBS 洗 3 × 3 min。 9. 0.04% DAB + 0.03% H2O2?顯色 8~12 min,最好在光鏡下控制。 10. 充分水洗,蘇木精復染,鹽酸乙醇分化 15~30 s。 11. 常規樹膠封片,結果觀察。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