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李大光:體制性因素正在妨礙中國公眾科學素養提高

    2010.10.14

      李大光,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27%,這顯示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偏低,在與2001年的歐盟15國、美日等國比較時發現,中國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排名倒數第一。

      “公民科學素養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們的正規教育中,科學技術教育環節太薄弱了。”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新聞與科學傳播系教授,是我國第一批致力于科學素養研究的學者,早在1992年就開始了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近日,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我們不是沒意識到這些問題,也不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只是在實行過程中,有許多難以逾越的體制上的障礙。”

      記者:“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偏低”是因為對于調查中的問題,我們回答得不好嗎?

      李大光:不一定。像“地球圍繞太陽轉”等淺層次的科學知識問題,中國人答得比較好。但涉及“輻射”、“抗菌素只能殺死病菌”、“大陸板塊漂移學說”,以及一些物理基本概念時,比如“電子”和“原子”,近年來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知識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

      各個國家對科學知識的提問,基本上都是圍繞正規教育的內容,是學校里教的科學知識。從這個角度分析,目前的變化趨勢說明,我們的正規科學教育仍然是薄弱環節。

      記者:美國與中國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有不同之處,但這個調查用的是美國學者設計的問卷,這會不會讓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被低估了?

      李大光:對于科學素養的概念,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論。科學素養的定義要求,每個人都具備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技能和對科學的支持態度。可是,什么叫有科學知識?什么叫有科學技能?要求每個人都有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但我認為,科學知識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各個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公眾的認識和理解會有差異。

      比如,美國幾乎所有科學知識問項的回答正確率都很高,而唯獨在“人類是從早期動物進化而來”這個問題上,回答正確率(53%)比中國(70%)低了接近20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進化論”和“神創論”,這兩個人類起源最重要的理論,在美國的很多學校里,都是正式傳授的課程,學生可以選修。中國被訪者答對這個問題的比例,僅低于日本8個百分點,與歐盟的70%相同,比印度(56%)、俄羅斯(44%)和韓國(64%)都要高。

      記者:從這個角度上說,您認為這項調查中的問題設置有什么問題?

      李大光:問題還是在于調查使用的科學素養指標。指標中的科學知識多半來自教科書。很自然的,哪些人能答得好呢?就是那些記住了大量科學概念,讀書時成績好、會背書的學生。而那些真正具有科學素養,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積累知識和技能的人,調查卻告訴他,你不具有科學素養。所以,這個指標對了解一國公眾所應具備的科學知識意義不大。這也造成了一種現象,在20多年的調查中,各國政府和機構都在努力提高本國公眾科學素養,但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提高得很慢,甚至停步不前。當然,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偏低,也是事實。

      記者:中國學生不是世界公認的讀書勤奮嗎,為什么反而答不對題呢?

      李大光:這些年來,中國科學素養水平最高的,正是18~24歲之間的人,但這個群體在整個國民群體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我們整體水平確實不高。中國公眾隨著年齡增大,科學素養水平急劇下降,這和歐美國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歐美國家科學素養分布比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學素養越高。

      還有一個因素,我們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僅限于正規教育階段,在工作中沒有提高的機會。這和日本等國家也形成巨大反差。這說明,我們的社會還不是知識經濟社會。

      記者:有人覺得我們社會過于推崇官員、明星,讓不少青年忽視了科學知識。您覺得呢?

      李大光:這是媒體傾向問題。科學是對真理和自然界的探索,而中國社會文化中,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這讓更多人關注的不是人和自然的關系,而是人和人的關系。在當下的新聞和信息流動中,與科學相關、去探索自然界真理的內容比較少,吹捧有權人、有錢人的新聞信息多,這樣久了人們對知識就不怎么推崇了。這方面希望媒體能正確地引導輿論,而不只是去滿足公眾的獵奇需求。

      記者:您認為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提高的關鍵是什么?

      李大光:有人認為,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水平,主要靠科普。但我認為,不能完全依賴科普工作,科普是非正規教育范疇。對于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現階段能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學校里的正規教育。從各國的主要措施來看,主要也是集中在正規教育中的科學技術教育。

      記者:我們正規教育的薄弱點在哪兒呢?

      李大光:首先就是教育改革中的問題。就像美國的“2061計劃”,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都在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科學技術教育改革。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的9年義務教育都沒有在這方面進行有效改革。人的學習習慣沒有在正規教育階段培養起來,很多人獲得知識的動力往往是為了應付老師和考試,而不是為個人素質的完善。當然,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還有很多,涉及中國文化、價值觀以及媒體傾向性,再加上文理分科、考試制度、工作后的追求、科學信息的流動性等。

      其實,我們不是沒意識到這些問題,也不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只是在實行過程中,有許多難以逾越的體制上的障礙。其中,嚴格的行政權限是最嚴重的問題,這導致中國科學界許多重要的科學發現和先進的理論,沒法進入到教育界。

      記者:我們能從國外借鑒怎樣的先進經驗?

      李大光:歐美國家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教育體制改革,像英國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第一次把科學列入小學生核心課程,把技術列為輔助課程。美國科學家在1985年提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科學教育改革綱要,這個綱要引發了美國科學界對整個科學教育體制的徹底改革。“2061計劃”、“科學素養基準”、“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美國技術教育標準”,都是由此而來的。更重要的是,美國不僅僅制訂教育標準,還落實到了具體的教育課程上。比如 “2061計劃”一經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支持,同時與科學界合作改革科學教育課程。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