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學望遠鏡列入國家“十三五”大科學裝置
“現代天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絕大部分依托重大天文觀測裝置,這種大科學、大規模、大協作、大統籌的科研組織形式,保障了現代天文研究綜合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和全新創業鏈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說,現代天文觀測對極微弱信號、極高空間、極精確空間導航定位、極精密的電子、超級計算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天文學成為高精尖技術的創新源頭之一,也是“卡脖子”關鍵技術的最前線。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天文領域的重大專項問題,應整合空間天文研究資源,進行空間科學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目標、技術攻關、大科學裝置、產業孵化的完整創新鏈。
“南京在空間天文研究和技術應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常進說,南京有中國首座現代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天文教育的排頭兵——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唯一的天文儀器研制和技術發展基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及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并已經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以前沿科學為核心的空間天文探測研究基地。
這四家研究機構目前還承擔了我國首個太陽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空間H-α太陽望遠鏡,以及我國空間站上面的一個最大的設施——LAMOST光學望遠鏡后部的兩個重點模塊的研制,所以南京具有完善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體系。
常進介紹,目前,由南京這些天文研究機構、科學家提出的12米紅外光學望遠鏡已經被列入國家“十三五”大科學裝置,希望其在前沿科學領域獲得革命性的發現,打造南京世界級的科學名片。
而面對國家新一輪科技創新布局和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上述四家單位還聯合提出建設空間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常進介紹,該中心將面向空間天文科學前沿,提出旗艦型的天文大科學裝置的思想,特別是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組建空天探測與運控實驗裝置,開展先進材料和核心探測技術載荷的研發測試,建設光學材料分析、加工與檢測平臺,以及統一高效的空間天文運行中心和天文科學大數據中心,打造新一代自主天文科學數據共享應用生態鏈,努力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國家空間天文大科學設施,彌補南京地區缺乏大科學裝置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