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蛋白質技術> SDS-PAGE>SDS-PAGE原理

    SDS-PAGE原理

    關鍵詞: SDS-PAGE 原理來源: 互聯網

    SDS電泳技術首先在1967年由Shapiro建立,1969年由Weber和Osborn進一步完善。當在樣品介質和聚丙烯酰胺凝膠系統中加入SDS后,則蛋白質分子的電泳遷移率主要取決于它的分子量大小,其它因素可以忽略不計。

    SDS是一種陰離子去污劑,它能破壞蛋白質分子之間以及其它物質分子之間的非共價鍵。在強還原劑如巰基乙醇或二硫蘇糖醇的存在下,蛋白質分子內的二硫鍵被打開并解聚成多肽鏈。

    解聚后的蛋白質分子與SDS充分結合形成帶負電荷的蛋白質-SDS復合物,復合物所帶的負電荷大大超過了蛋白質分子原有的電荷量,這就消除了不同蛋白質分子之間原有的電荷差異,蛋白質-SDS復合物在溶液中的形狀像一個長橢圓棒。

    橢圓棒的短軸對不同的蛋白質亞基-SDS復合物基本上是相同的(約18μm),但長軸的長度則與蛋白質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因此這種復合物在SDS-PAGE系統中的電泳遷移率不再受蛋白質原有電荷的影響,而主要取決于橢圓棒的長軸長度即蛋白質及其亞基分子量的大小。當蛋白質的分子量在15-200kD之間時,電泳遷移率與分子量的對數呈線性關系。由此可見,SDS-PAGE不僅可以分離鑒定蛋白質,而且可以根據遷移率大小測定蛋白質亞基的分子量。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