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初涉職場頻頻跳槽為哪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03 14:34:04
據媒體報道,由麥可思發布的《2010年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09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2006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內平均工作單位數,“211”院校為1.7個,非“211”本科院校為1.9個,平均每人換過將近兩次工作。其中,俗稱“跳槽”的主動離職竟占到了88%。
話說,大學生就業問題早已成為教育之惑,年年存在,且勢頭逐年高漲。真乃,教育之痛,大學生永遠抹不去的心結。隨著大學校園不斷地擴招改革,每年進出校園的大學生人數也大增,而能提供大學生就業的企事業單位少之又少,這么一個龐大的流動群體,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怎能不讓人憂心,教育之悲哀,蟻族之痛。然而,看到最近的這份大學生就業報告,才發現,問題遠遠沒有那么簡單。筆者不禁要問,初涉職場的大學生頻頻跳槽為哪般。身為蟻族當中的一員,誰不想早早找份工作,把飯碗子端起來。流動在城市一角的他們,似乎并沒有意識到“流動”的可怕。瞧,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按理說,他們應該珍惜此來之不易的機會,竭盡所能,施展才華,追逐內心的理想抱負,但,頻頻的跳槽,又給高壓的就業問題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給蟻族之痛加深了一層厚度。那么,究竟為何,才造成如今頻頻跳槽的情況呢?

一、初涉職場,委曲求全,大學生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也許在大部分人看來,在大城市里求生存,實在不容易,既然有幸,能找到個工作,就應該好好珍惜。然而,初涉職場的他們,并不會那樣想。他們稚嫩的社會經驗往往會幫他們做出另外一種選擇。畢竟是初涉職場,第一份工作,往往會被當成他們打開社會大門的鑰匙。試圖通過第一份工作,全面的了解哈社會。正是因為抱有此心態,內心底也會想著迎難而上,不指望用人單位給他們多高的待遇,倒希望暴風雨能夠來的猛烈一些。對他們而言,來到工作崗位第一件事,不是仔細投入自己要面對的工作,而是和周圍同事處好關系,了解一哈他們將來將會有的待遇,以及公司的發展前景,老板為人怎么樣等等。這也導致,三心二意的他們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投入這來之不易的工作,到頭來,等他們發現眼前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那種的時候,就會高調離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反正也得到了很多社會經驗,自己也沒吃虧。于是,他們驕傲的宣布,自己已經修完了,步入社會,步入職場的第一門課。可以揮一揮長袖,瀟灑的離開了。無法理解,賜予他們前途的,第一片陣地竟成了跑馬場。
二、并非人人都是杜拉拉,面對稚嫩學生,企事業單位另有所圖。
不管是出于何種心態,大學生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不會有太高的薪資要求,只要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留下來工作就成。好多用人單位,恰恰抓住了大學生的此點軟肋。一般不會給他們太高的底薪,報酬發放模式為提成,這無不是在考驗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不少學生沒日沒夜的工作,到頭來卻發現得來的提成,還被克扣光光,心情怎能不失落。有的事業單位表面上答應他們留下來,卻不安排正式工作,給了一個打雜的角色,被呼來喚去的。還故意推遲年終獎,以及各種福利的發放,對于新職工的福利待遇也會另外考慮個別處理。大學生同其他同事在一起工作沒有絲毫對于此份工作的“安全感”。這般待遇,怎能忍受。這也就導致了,主動離職的百分比那么高。自認高學歷,高智商的他們,怎么也忍受不了一個企事業單位的如此刻薄壓榨。
三、盲目攀比,去留不定,身在曹營心在漢。
似乎,校園里盲目攀比的惡習,畢業了并沒有做出改變。同班的,同時就業的學生之間,往往就工資,公司發展前景等各方面相互攀比。覺得人家的崗位比自己好,就開始心煩氣躁,認為自己比別人差了。他們并不會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往高層爬,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懷疑自己目前的工作有問題,如此這般導致手頭的工作做不好,自己埋怨,用人單位也不盡意。老板批評上幾句,認為心理自尊受挫,立馬拍桌子走人。然后離開目前的單位,去心意中的單位,去面臨另一輪挑戰。
四、職場入情場,寧可先提“分手”不可陷入被動。
大學生戀愛期,都抱有這樣的心理,當發現雙方維系不下去了,往往會主動提出分手,避免被對方提出來,自己陷入自暴自棄的處境下。初涉職場的他們也一樣這樣的心理。也會努力工作,對老板對同事都很好,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這個工作,也感覺到用人單位對自己不滿。還等什么呢,時機已然成熟,趕緊走人吧,不然被炒魷魚了會很難堪。再說了,這不證明自己并不適合這份工作么,再找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吧。
關于大學生頻頻跳槽的原因,還會有很多。我想說的是,作為莘莘學子,作為一個成熟的知識份子,應該明白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初涉職場,面臨點困難是必然的,但切莫穩住自己躁動的心。要為長遠考慮啊!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大學生職場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