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克服恐懼,大膽走出自己研究方向的舒適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03 11:00:56/ 個人分類:科研

      前幾天,我有空讀了一本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 by Spencer Johnson)。書中講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舊奶酪。一旦舊奶酪沒了,不能坐而等之而是要克服恐懼積極尋找新奶酪。即使有舊奶酪時,也要不斷繼續尋找新奶酪。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居安要思危。對我們做科學研究的人來講,研究經費就是我們的奶酪。對于任何一個研究方向而言,開發這個方向的前輩吃肉(把最容易的做了),后輩們就只能啃啃軟骨頭喝喝湯舔舔盆子底了,至于孫子輩們就只有硬骨頭可啃了。而啃硬骨頭很難拿到經費因為風險太大。所以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斷尋肉吃(開發新領域),找軟骨頭啃(進入新開發的領域)。運氣好的話在吃肉啃軟骨頭時找到了啃硬骨頭的方法。同樣,在一個研究方向上呆的時間太長,思路就會陷在其中,很難有大的突破也就更難有什么激情去深入。

      不斷保持自己科研激情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克服恐懼,勇于嘗新(新方法或新方向) 。我在讀博時研究方向是凝聚態物理和統計力學,博士后研究的是分子動力學和蛋白質折疊。獨立做教授之后開始做結構生物信息學。我親身體會到用自己的數理知識去沖擊新方向容易產生新火花。這也反映在我招聘博士后時非常喜歡招一些有數理基礎但從未在我研究領域工作過的新鮮人(例如做高能核物理的)。

      他們在換入生物領域時常常會帶來新思路和新動力。事實上這些人的絕大多數在我的課題組做得非常出色。其中有兩人現在分別在美國和加拿大大學里做教授。我常對我的學生講做研究生時研究要深,做博士后時研究要廣要不同于研究生時做的方向。這樣自己獨立之后就能思路開闊,成功的機會大增。

      這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趁年輕時多學多努力一些,研究時做雜一些,這樣以后找工作就容易把自已“賣”出去因為你的賣點多。這是我分析我的學生找工作時難易程度所得到的結論。不久前,一個拿科研經費特牛的大師來我校訪問。我問他是怎樣得到那么多科研經費的?他說除了多寫多投之外,就是要勇于走出自己研究的舒適區(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我覺得他說得很對。現在我自己也在舒適區呆得太久了,舊奶酪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特寫此文給自己來個警示并與大家共勉。對了,如果我的舒適區是你渴望的新奶酪,別忘了找我!


    TAG: 研究方向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