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汝勤(1935年11月21日——
)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分析化學家.曾任湖南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
俞汝勤1959年畢業于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參加了建立我國豐產稀有元素鈮,鉬的標準分析礦樣及其分析方法的工作,在梁樹權教授指導下,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實驗室及課程建設.1962年調湖南大學任教,參與新開設的分析化學專業的建設.
俞汝勤院士長期從事化學傳感器,化學計量學及有機分析試劑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化學教學工作,培養了20余名博士;30余名碩士,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成果獲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0年),機械工業部1985年授予優秀教師稱號.曾獲機械工業部高校科技突出貢獻獎(1993年),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及湖南省勞動模范(1982,1994年),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0年)等榮譽.曾擔任湖南大學校長
(1993—1999年),任《化學傳感器》主編,《高等學校化學學報》,《電化學》副主編及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開放實驗室及廈門大學分析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學術兼職,先后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分析家"(Analyst)中國地區顧問編委(1987—1994年),國際化學計量學學會期刊"化學計量學雜志"(Journal
of Chemometrics)編委(1994— )及國際分析化學期刊"分析化學學報"(Analytica ChimicaAcfa)顧問編委(1997—
).
二,院士成果,研究所(實驗室)及他的學術梯隊:
俞汝勤教授在化學傳感器,化學計量學及有機分析試劑等方面研究及分析化學教學工作中,研制出了多種新型電化學及光化學傳感器,為實現晶體膜氟電極與氣敏氨電極的國產化作出了貢獻,創立了幾種新型穩健化學計量學多元校正及化學模式識別分類方法,倡導化學計量學教學并提出作為化學測量基礎理論與方法學的獨特教學體系.合成多種新的分析及曾敏試劑與離子載體,建立為有關部門采用的稀有金屬分析方法.出版"現代分析化學的信息理論基礎"等著作.
從六十年代起,俞教授開展了稀有元素分析化學及有機分析試劑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分析試劑,建立了鈮等稀有元素的靈敏分析方法,他提出的新鈮試劑已被冶金地質部門采用.有關分析試劑的研究與化學傳感器的研制結合,已發展為新型載體的合成.通過合成一系列有機載體,研制了多種藥物及難測試離子的電化學傳感器以及非玻璃膜氫離子敏感電極;通過合成光化學載體制備光化學傳感器.參與將一些重要的晶體膜及氣敏電極如氟,氨電極國產化的工作,實現在國內批量生產這些傳感器.主持的研究成果"有機試劑用于電化學,催化動力學及光度分析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7年),"離子選擇性電極"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在電化學傳感器,
光化學傳感器及新型分析試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曾獲多種部,省級獎勵.曾應邀在太平洋化學大會(夏威夷,1989年)作有關增敏分析試劑的特邀報告,在瑞士聯邦工業大學(蘇黎士,1985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鮑爾曼,1989年),俄羅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莫斯科,1991年)等地作有關化學傳感器專題講學.出版離子選擇性電極教科書.
從八十年代起,俞院士以化學計量學的教學與研究為基礎,致力于分析化學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與探索.以研究生學計量學教學為基礎,出版了"現代分析化學信息理論基礎"(1987年)及"化學計量學導論"(1991年).受國家教委委托,他主持了高校青年教師化學計量學講習班.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家標準機構主講了2期化學計量學講習班(1993,1994).主持了2項化學計量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開展了較系統的分析化學計量學基礎研究工作,包括穩健多元校正與濾波,基于形態分析概念的多元校正,以及運用模擬退火算法的多續元校正,人工神經網絡的穩健化及其在分析校正與化學定量構效關系方面的應用等.應邀在第二屆斯堪地納維亞化學計量學國際會議(培爾根,1991年),第四屆亞洲分析化學國際會議(福崗,1997年)及三屆華裔分析化學國際會議上作化學計量學方面的大會報告.任化學計量學國際會議(張家界,1997年)中方主席并作中心大會報告.與三位院士共同發起召開分析化學首屆香山科學討論會(北京,1995年),并在會上作化學計量學與分析化學基礎研究的中心發言.應邀在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的大學中作化學計量學的專題講學,在化學計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多種部,省級獎勵.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