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如何算一個合格的博士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24 11:30:21/ 個人分類:合格 博士生
我每年都會帶1-2個博士生。但是,碩士生帶得很少。前后已經有十多年了。從我自己博士生階段學習到畢業及后來帶學生的體會。博士生的培養應該是一種獨立開展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一名合格的博士生,既不是發表多少篇論文,也不是出多少成果,而是應該具有獨立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這是因為博士畢業,大都會進入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都是做學術性的工作。什么是獨立開展科研能力?就是,從選題開始,到完成實驗設計,再開展實驗,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完成論文撰寫和發表。如果每個博士生都能夠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相信他們進入到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就能夠獨立承擔科研任務,譬如撰寫基金申請書,獨立承擔委托科研項目等。問題是現在無論學生自己,還是導師,甚至教育學位管理部門都不是很清楚,什么樣的博士生才是合格的博士生。而像現在這樣工廠產品式的培養,顯然是有問題的。更何況,現在老師招學生,“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很明顯。許多老師找學生,就是幫助完成科研課題。
博士生培養階段中,首先需要經歷的階段就是選題確定。在了解本領域的國內外前沿動態,了解尚未解決的那些科學問題,同時也有可能通過2-3年能夠解決的科學問題作為論文主要研究方向。這是博士生培養最關鍵的階段。這個階段確定合適的選題,一般的博士生都做不到,需要導師給予適當的幫助。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讓自己選題目,但是,幾年下來,發現問題不少。這里需要老師幫助掌握這個“度”,選題既不能太難,這樣有可能完成不了;也不能太容易,炒炒別人的冷飯。但是,這個過程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即使許多導師也不一定能夠把握得很好。原因是對國內外前沿的了解,以及判斷有可能獲得突破的方面,這不僅僅是看文獻所能解決,還需要有一定的經驗、思考和判斷(或者說猜測)。因此,許多學生需要做開題報告,就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選題是否合適,能不能完成,和能夠達到什么程度作出評估。但是,最好邀請那些真正懂行的專家、老師來幫助把關。現在的選題有點走過場,報告的學生糊里糊涂,幫助把關的老師也糊里糊涂。
實驗過程中,最好從調查、采樣到實驗室分析,學生自己應該都會,這種基本的技能訓練是非常需要的。不能說等到博士生畢業,有的調查或者采樣或者分析還不會,需要依賴于他人協助完成。特別是現在許多學生是從其他學科領域轉到本領域來,就更需要這樣一下基本的技能訓練。我從來都是主張學生自己完成這一系列的工作。
實驗過程中會出現某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就需要坐下來和老師一起商量。什么原因?是實驗方法的問題,是誤差問題,還是整個選題的科學問題出了問題。導師要善于把握許多學生沒有發現的問題,甚至是有一下亮點和苗頭東西。常常有些突破性的東西,淹沒在這些看似平常,又有點異常的數據和現象中。這很容易看出導師的根基或者水平如何。當然,對某種現象或結果進行分析和推導,仍然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特別是國外的文獻。而且要“會”讀文獻,不是漫無目的的閱讀,而是帶著疑問去找文獻,讀文獻,來幫助佐證你的假設或者幫助推翻你的假設。
當一個學生能夠順利經過上面的訓練,他要完成一篇或數篇SCI論文也不是難事了。選題部分就是一篇很好的Introduction,結果分析就是一段很好的Discussion。再加上中間的Data
and
Method,和Result,就是一篇SCI論文。美國有的地方是不需要學生發表多少論文什么的,但是有的歐洲國家卻有這樣的要求。譬如瑞典就要求學生發表3-4篇SCI論文,才可以被授予學位。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博士生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