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品質分子機理研究取得新突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31 14:42:01
產量和品質是農作物最重要的農藝性狀。以水稻為模式,
科學家們對產量性狀有較多的研究,
而對
稻米品質的研究相對滯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決定品質性狀的遺傳網絡復雜。而對于決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這一重要性狀而言,在定量
測定指標上也存在很大
的困難。因此,對決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的分子機理長期以來不甚明了。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
生物學研究所植物
基因研究中心李家洋
院士課題組與
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課題組、揚州大學顧銘洪課題組及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余建明教授合作,經過長達7年的研究,為解決這一重要問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
稻
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質主要由直鏈淀粉
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以及三者之間的互作而決定。李家洋等通過關聯
分析等手段對淀粉生物合成途徑中18個基因的系統研
究發現上述基因之間的互作關系,揭示了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的相關性、決定這3個性狀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及它們之間的作用關系,從而揭示了調
控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的精細調控網絡。這一模型得到了遺傳轉化(
轉基因)實驗的證實。
這項研究的結果為稻米品質的分子設計與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