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華農實驗室回應轉基因水稻質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21 10:58:33

     武漢倒春寒,華中農業大學校園中的轉基因水稻試驗田尚未耕種,但外界圍
    繞這20畝試驗田的爭論,卻如炎夏一般如火如荼。在這場爭論中,越來越多的人
    達成這樣的共識:科學的問題應該以科學的態度來討論,讓各方充分地表達意見,
    無疑是最能接近事實真相和得出客觀結論的一個方法。因此,新民周刊刊登華中
    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擁軍,針對爭論最為集中的問題做
    出的詳細回應。

      記者/黃 祺

      林擁軍帶著記者,穿梭在堆放著各種小玻璃瓶的實驗室里,盡力用他認為最
    為通俗的語言,向一個沒有生物科學學習背景的人,介紹轉基因這一目前飽受爭
    議的技術。盡管如此,他口中基因槍、侵染、轉化、處理等等專業術語和慣用語,
    還是常常給記者帶來理解上的麻煩。

      在張啟發院士科研團隊中,林擁軍是一位重要的科研人員,全程參與了目
    前已獲得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兩項轉基因水稻的研發。

      林擁軍覺得,造成目前轉基因水稻受到公眾質疑的原因,很大部分來自知識
    上的隔閡——大多數人因不了解轉基因技術而本能地恐懼,進而讓一些他認為不
    正確、不客觀的觀點以大肆傳播的機會。

      科學家和大眾傳播的兩種語言體系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公眾的困惑,比如林
    擁軍嘴上習慣性地掛著“毒蛋白”,很久以后他才想起提醒記者:“我說的毒蛋
    白,是對昆蟲來說有毒,我是搞昆蟲的,我們都習慣這么說,但這個蛋白對于人
    是沒有毒性的。”

      轉基因水稻對人體是否有毒?轉基因水稻技術是否存在專利陷阱?轉基因水
    稻是否會造成生物污染?轉基因水稻產業化是否潛在糧食安全危機?

      針對以上最為集中的幾個質疑,林擁軍用近3個小時的時間,面對記者一一
    回應。

      為什么抗蟲水稻人能吃?

      《新民周刊》:現在公眾最擔心的是,轉基因水稻對人體來說是不是不安全
    的,為什么蟲吃了會死亡,人吃了沒事?

      林擁軍:最關鍵的原因是,蟲的消化環境與人是不同的。

      我們向水稻中導入的BT蛋白,實際上叫做殺蟲晶體蛋白。這種蛋白的基因我
    們統稱為BT基因,BT基因編碼出來的東西叫做原毒素,原毒素開始是沒有毒性的,
    對蟲也沒有毒。只有當目標昆蟲吃了以后,到蟲的消化道——中腸里去,蟲的中
    腸里面有一種堿性的蛋白酶去消化原毒素。堿性酶會切除原毒素蛋白的一部分,
    切除后這個蛋白就變成了對蟲有毒的蛋白。

      這個蛋白在中腸的表皮細胞有一種結合受體叫做鈣黏蛋白,鈣黏蛋白會結合
    這個毒蛋白,插入到表皮細胞的細胞膜里面去。你可以想象成細胞被捅了一個洞,
    細胞死亡,蟲吃的東西就無法消化,蟲也就死亡了。

      人的消化器官是酸性的環境,強酸性,原毒素到了人的消化器官,就像普通
    蛋白一樣,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等通過小腸吸收了。

      對BT基因的研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推崇的“綠色食品”,只
    允許使用限定的農藥,BT農藥就是可以使用在“綠色食品”生產中的生物農藥,
    因為它在殺滅指定害蟲的同時,對農作物和人的健康沒有影響。

      《新民周刊》:你剛才說的是理論上的安全性,有沒有實驗證據?

      林擁軍:證明食用安全性,更多的應該是檢測機構做的工作,我們只負責培
    育轉基因材料。檢測機構如果證明是安全的,我們就繼續推進,如果評價和檢測
    是不安全的,我們就放棄。

      目前這兩個拿到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系,在1999年就已經完成
    了研發。我們第一次安全性實驗,是委托給湖北疾控中心做的,時間是2001年到
    2003年。一般的食品安全性實驗,不包括動物的三代繁殖實驗,但我們要求疾控
    中心做了,實驗的結果是,轉基因水稻與普通水稻在食用安全性上沒有差別。三
    代繁殖實驗,就是用我們的轉基因大米喂養小鼠三代,檢測它們的生理機能,包
    括生育能力有沒有受到影響。

      在2007年-2008年,農業部再次要求兩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農業部農產品
    質量檢測中心和中國疾控中心,做了安全性實驗,光食用安全就做了7個項目的
    檢測。這些項目與普通食品安全實驗的要求是一樣的,包括過敏原性、消化性、
    熱穩定性、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急性毒性實驗是這樣的,用很大劑量的BT純蛋白往老鼠的胃里灌,7天以后
    做解剖和各種生化指標的檢測。我們轉基因大米里BT蛋白的含量,是每克中含有
    不到2.5微克,也就是不到百萬分之2.5,試驗中每只小鼠喂5克,也就是相當于
    成人一天吃150頓大米的BT蛋白的食入量。

      只有通過了食用安全測定,才可能獲得安全評估證書。

      《新民周刊》:據說華中農業大學有教師是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
    會的成員?

      林擁軍:“轉安會”下面有很多的小組,分不同的專業方向。在評定轉基因
    水稻安全的小組里面,沒有我們學校的人。

      《新民周刊》:美國人在生物遺傳方面的技術領先于中國,為什么美國沒有
    進入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有一種說法是,美國人沒有開發是不是因為他們認為
    轉基因的食品不夠安全?

      林擁軍:第一,美國水稻很少,他們對這個技術的需要沒有我們迫切。第二,
    我國在生物技術方面,特別是水稻的轉基因技術方面,一點也不比美國落后。可
    以說我們與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日本轉基因水稻的研究主要側重功能性上,
    比如培育富鐵大米。

      網上一些人說,美國人生產轉基因的食品給別人吃自己不吃,怎么可能呢?
    美國80%以上的玉米都是轉基因玉米,大豆基本上是100%,很多食品里的蛋白添
    加都采用大豆,美國人不吃吃什么?

      《新民周刊》:你們吃不吃自己研發的轉基因大米?

      林擁軍:我們早就吃了,如果我們沒底就不敢吃了。在利用我們獲得安全證
    書華恢1號轉育其他的抗蟲衍生品系時,我們自己會先嘗嘗味道,看看口感怎么
    樣,是不是有推廣的價值。我家里也一直在吃,去年收獲以后我往家里拿了100
    斤。

      轉基因技術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
    基因放在哪個位置我們能知道,技術上很成熟,是非常安全的。

      《新民周刊》:很多對轉基因水稻存有疑慮的人有這樣的想法,自然生長的
    農作物是安全的,人為技術干預的農作物就不值得信任。比如我們覺得,雜交水
    稻就像是一個西方人和一個東方人生下的混血兒,他很健康聰明,而用基因技術
    改造后誕生的一個人,就像“怪物”。你怎么看?

      林擁軍:現在我們種植的農作物,都經過了漫長時間人工的馴化,水稻的人
    工馴化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所以說,我們現在吃的所有農作物,都是被人工
    改造的,而不是一些人想象完全“自然”的。

      雜交水稻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基因的改造,只不過改造的方法是通過讓兩種親
    本水稻自然雜交,因為基因被改造,雜交水稻才變得比它們的“父母”更加豐產。

      轉基因水稻就是用基因技術來改造基因,這樣的技術更加精確,我們可以把
    需要的基因轉入進去,把有害的基因剔除。我們把培育出來的轉基因水稻種植在
    田間,如果它有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缺陷,它自然就不能存活,一樣要經過自然
    淘汰的過程。

      《新民周刊》:你作為研發轉基因水稻的科研人員,是不是能夠理解公眾的
    種種擔心?你認為將來如果轉基因大米能夠上市,是不是應該明確地標志以保障
    大家的選擇權?

      林擁軍:我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不了解轉基因水稻是怎么回事,如果他們理
    解了,我相信大家是能夠接受的。主要是前幾年這方面的科普太少,負面的報道
    太多。

      轉基因稻米的標志我是同意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以后功能性轉基因
    產品出現,相信大家會搶著去買。

      現在我們的抗蟲轉基因水稻,已經研究到第三代。第一代轉基因水稻,抗蟲
    的蛋白在胚乳里有表達,胚乳就是我們人吃的大米。現在第三代轉基因水稻,胚
    乳里面已經沒有這個蛋白了。轉基因技術可以控制抗蟲蛋白表達的位置,讓它在
    它該表達的地方表達,因為蟲子是吃葉,吃莖,它并不吃胚乳,我們就讓它在胚
    乳里面不表達。并不是說第一代不好,只是對于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來說,第三代
    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礙。

      轉基因水稻是否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新民周刊》:你們的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如果進入產業化,專利問題怎樣
    解決?會不會到時候受到國外專利持有者的限制?

      林擁軍:我也看到有人說,我們的轉基因水稻涉及國外12項專利,我專門去
    查詢,我的結論是,我們的水稻在中國種植不侵犯任何外國人的專利。這個結論
    也被其他人所核實。

      我為什么這樣說。首先,我們兩個抗蟲品系的核心技術,都是中國人自己的。
    培育轉基因轉化體有兩個核心的技術,一個是基因,再一個是培育這個材料的方
    法,也就是過程。基因專利是中國人的,培育方法的專利是我們的。

      當然,放到世界范圍內考慮,在培育的過程中,牽涉到其他的專利,這是回
    避不了的,現在專利保護越來越細,任何高科技產品你想要完全規避所有的專利,
    都是不可能的。

      在綠色和平指出的我們材料培育過程涉及的國外的12個專利中,在中國申報
    的只有4項,其中有一項是沒有進入審查程序的,另外3項都不能覆蓋我們的材料,
    跟我們沒有關系,另外8項在國外申報。大家都知道專利是有地域性的,在我國
    申報,才能在我國享有權利。另外,專利的有效期是20年,過了20年就無效了。
    這些專利中有很多專利申請的時間是在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有些已經過期而
    有些快要過期了。

      《新民周刊》:那么轉基因水稻種子的價格,會不會因為專利費而比一般的
    雜交水稻種子更貴?

      林擁軍:專利費在種子價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10%,不會影響到
    價格。

      《新民周刊》:關于轉基因水稻會造成生物污染的說法,是不是能夠解釋一
    下。

      林擁軍:我不贊同“污染”的說法,應該提是否存在基因漂移。“973項目”
    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在田間的基因漂移,與非轉基因水稻之間的基
    因漂移,概率是一樣的;而且水稻是較為嚴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通過花粉漂移的
    頻率是很低的。現在南方田間種植的大都是雜交稻,雜交稻是不留種的,就算周
    邊的雜交稻因為基因漂移被轉入基因,它也不會擴大影響。

      有人提到對野生稻的漂移問題,但要知道,野生稻在自然界中已經幾乎沒有
    生存空間,國家每年必須花費大量的財力專門辟出保護區來保護野生稻資源,而
    且在國家和地方的種質庫會有保存;另外,栽培種與大多數野生稻雜交很困難,
    所以國家在監管時適當注意這方面,不太可能造成對野生稻的影響。

      《新民周刊》:獲得安全證書的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在減少農藥使用和增
    產方面的效益,有沒有權威的數據可以證明?

      林擁軍: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黃季焜研究員做過研究,轉基因水稻節約
    農藥80%,增產6%-9%。這是他的數據,不是我們做的,我們如果自己做,會存
    在王婆賣瓜的嫌疑。

      《新民周刊》:目前你們的轉基因水稻有抗鱗翅目昆蟲的效果,問題是,就
    像農藥用久后會產生抗藥性一樣,昆蟲對這種轉基因水稻產生抗性怎么辦?鱗翅
    目昆蟲減少后,其他種類昆蟲增加怎么辦?

      林擁軍:轉基因抗蟲棉花的大規模種植已有10多年,目前還沒有在田間發現
    任何抗性蟲系。但抗性的產生是肯定的,大家必須接受現實,技術不是一勞永逸
    的。我們的常規育種也有一樣的問題,一個抗病品種出現以后,一旦病原生理小
    種發生變化,原抗病品種的抗性就喪失;我們就要針對新的病原小種,尋找新的
    抗性基因,培育新的抗性品種去對付它。科學就是這樣,人類就是這樣進步的。

      科學家早就已經考慮到抗性問題,我們已經有技術儲備,在現實出現之前,
    我們肯定會有技術拿出來,因為國家有很好的經費支持,科學家也不是吃閑飯的。
    比如我們已經培育了新基因的抗蟲品系,并且已經進入安全性評價的生產性試驗。

      關于其他昆蟲會增加的問題,大家的擔心是有必要的,我們也早有考慮。比
    如水稻現在主要的蟲害是鱗翅目昆蟲,鱗翅目昆蟲壓下去,飛虱是不是會多起來?
    生態就是這樣,一個種類減少,其他的種類就要增加,這個很正常。在國家轉基
    因科研專項中,有專門針對抗蟲的課題,這個課題由我主持,課題組集中了全國
    20多個單位的專家。

      現在我們有意識地做這方面的工作,農業生產中常見的蟲子有20多種,我們
    逐項去做研究,針對性地研究解決的辦法。

      轉基因大米離餐桌有多遠?

      《新民周刊》:距離我們在市場上買到轉基因大米,可能還有多長時間?

      林擁軍:一個品種獲得安全證書以后,還要經過品種審定過程,一般是2到3
    年,現在品種審定過程還沒有啟動,正在與各方面進行協調。

      產業化是在品種審定通過之后。我們希望國家的企業來做產業化,因為轉基
    因水稻是戰略性的產業,很容易帶動一個大產業,所以我們希望國家企業來做這
    個事情,國家企業便于管理和規范。

      就算是進入產業化,也不是說全國都可以產業化生產。目前獲得安全證書的
    品種,是限制在湖北省運用的,其他的省份不能運用。

      《新民周刊》:如果轉基因水稻得到推廣,有沒有那么一天,中國所有的水
    稻,都變成轉基因水稻?

      林擁軍: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怎樣推進,這是農業政策問題,不是科研人員
    決定的。我看到報道說,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吳孔明研究員認為,轉
    基因水稻種植面積占水稻作物比例在40%,就可以控制蟲害,也就是從技術的角
    度說,沒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全部種植轉基因水稻。

      科研人員怎樣看待爭論?

      《新民周刊》:據說頒發安全證書的過程非常低調,得到這個證書的時候,
    您的心情怎樣?

      林擁軍:不能說是低調,因為過去已經頒發了很多轉基因作物的證書,轉基
    因棉花、木瓜、番茄等等,應該說給我們頒發證書的形式跟其他的頒證的過程是
    差不多的。

      但從我的角度來說還是很高興,畢竟我們做的東西,有希望為生產服務,而
    且國家也證明它是安全的,我希望它能夠為農業生產做貢獻。

      《新民周刊》:這些年關于轉基因水稻的爭論,是不是讓你們科研人員感受
    到了壓力,有沒有想過與公眾溝通?

      林擁軍:壓力肯定有,看到網上一些言論,的確是影響心情。我們最擔心的
    是,這些不實的報道影響太大,影響國家政策。這是很好的東西,不要給扼殺了。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愿意去解釋,只有在做學術報告的時候講一講。我們
    搞研究的人,不愿意卷入爭論中去,也沒有精力卷入其中。當時的想法是,任他
    們說,一定會有人去揭示。

      現在因為爭論太多,就算是“被逼無奈”吧,現在我們也有意識地給大家講
    一講,希望大家在了解真相以后再說,在不了解的時候先不要瞎說。不過現在很
    多跟外界交流的工作,還是由學校在做,需要我們對科學問題解釋的時候,我們
    會就事論事地介紹一下,我們現在也不希望耽誤太多的時間。▲

      管住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水稻尚未上市,但其他轉基因食品,早已擺上了貨架。針對轉基因食
    品的管理,對于各個國家都是全新的課題,在目前很多人還不接納轉基因食品的
    時候,明確的標志和管理非常重要。

      記者/邵樂韻

      美國:相對寬松

      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可以分為美國模式和歐盟模式。

      作為轉基因食品的發源地,美國轉基因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根
    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推廣服務(ISAAA)研究所所長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對2008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和面積所作的統計,美國是世界上種
    植轉基因作物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國家,轉基因作物品種包括大豆、玉米、棉
    花、油菜、南瓜、木瓜、紫苜蓿和甜菜,總種植總面積達6250萬公頃。(中國種
    植的轉基因作物有棉花、番茄、白楊、矮牽牛、木瓜和甜椒,種植面積達380萬
    公頃。)

      美國一共有三個政府機構負責監管轉基因作物: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
    農業部(USDA)和環境保護署(EPA)。其中,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負責轉基因食品和
    飼料的安全性評估;農業部動植物健康檢驗局負責管理轉基因植物的開發和田間
    試驗,確保作物安全生長;環保署的職能是確保這些作物使用的殺蟲劑不對人類、
    動物和環境造成影響。三個機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

      總的來說,美國的管理相對寬松,主張只要在科學上無法證明它有危險性,
    就不該對轉基因食品在生產、流通中加以限制,反對在國際貿易中對轉基因食品
    施加貿易壁壘。2001年開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發布了“有關生物工程食品上市
    前通知的建議”,要求開發商在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之前至少120天,向FDA提出
    申請并提供此類食品的相關研究資料,以確認此類食品與相應的傳統產品具有同
    等的安全性。另外,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強調,轉基因食品所附的標志必須傳達真
    實信息,寫明成分、營養組成、可能的過敏性等。但由于對生物技術食品采取的
    是“自愿標志”,所以在實際操作中,該政策大有流于形式之勢。

      在這方面,加拿大的監管方式與美國有很多相似性:凡經衛生部審查批準進
    入市場銷售后,該轉基因產品就被認定為實質上等同于傳統食品,一般不強制要
    求添加特殊標志。

      另外,像日本、韓國、墨西哥、挪威、波蘭、澳大利亞、印尼、沙特阿拉伯
    等國家均要求對轉基因食品實施強制性標志制度。

      歐洲:盡量嚴格

      相對美國,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則嚴格復雜得多,雖然歐盟組織的調查
    尚未發現已經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證據,但對進口轉基因食品一
    直持謹慎態度,以風險預防為原則。在美國,一種轉基因食品從申報到批準一般
    只需要5個月的時間,而在歐盟則通常至少需要l7個月。

      2002年起,歐盟成立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對轉基因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
    整個過程實行全程風險監控,為歐盟委員會及各成員國的法律和政策提供科學依
    據。內設轉基因專家組,對轉基因生物進行環境和食用安全風險評估;另有環境
    安全小組、食用安全小組、分子特征小組等。

      歐洲委員會也有專門部門負責對轉基因生物進行行政審批。一個轉基因生物
    在歐盟批準上市,需要分別由歐洲食品安全局和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出具風
    險評估報告和檢測方法驗證,同時,是否需要標志、建立可追溯體系和市場化后
    環境安全監管、注冊有效期等均要得到該常設委員會的審批。

      2003年10月,歐盟對轉基因食品通過了新的監管與標志管理規定,條例要求
    所有食品只要其配料中有轉基因成分,無論其中的轉基因DNA和蛋白質含量是否
    多到能被檢測出,都要加以轉基因標志。雖然歐盟各國對轉基因作物并沒有明文
    禁止,但1998年以來,歐盟沒有批準過任何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在2009年
    夏天,曾有超過20萬噸大豆和黃豆粉被拒絕進入歐盟港口,因為其中含有少量未
    經審批的轉基因玉米成分。

      直到去年10月30日,歐盟委員會在其27個成員國批準了三種轉基因玉米用于
    食品、飼料和加工,其中兩種轉基因玉米由美國生物技術巨頭孟山都公司研發,
    另外一種由先鋒育種公司研發。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意見是:轉基因玉米“不
    太可能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此次批準有效期為10年,只能
    用于進口,不能在歐盟種植。根據這一批準決定,歐盟將重新啟動動物飼料用豆
    粉和大豆的進口。
    antpedia dot com

    TAG: 實驗室水稻轉基因華農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