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國家要創新,關鍵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強調要培養一大批拔尖的創新型人才。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又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十一五”期間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研究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能否實現。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張時期。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從歷史上看,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發展,都伴隨著教育質量不同程度的下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決定了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是提高我國研究生總體水平的迫切要求。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生培養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造成現狀的原因,重點闡述了提升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的幾個途徑。
一、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
在2002年10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上,與會代表對當前我國研究生隊伍的總體評價是創新能力不強。具體體現在:
首先,原創性成果稀少。
大部分研究生仍停留在本科階段的學習狀態中,習慣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現成的知識,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對書本上的知識和教師所授內容提出問題的能力,傾向于將相關文獻上前人現成的思想和結論,簡單的加工、復制到自己的論文中。很少有研究生對自己研究的課題,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做出原創的成果。一篇原創性的論文給社會帶來的價值,比一百篇相似的論文給社會帶來的價值要高很多。
其次,學術論文數量相對不多。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逐年上升,但是所出成果的數量卻與之不成比例。有些大學的研究生學制年限由3年變成了2年,與此同時,對研究生在校期間的論文發表要求也作了相應變動,發表論文的數量由2篇變為1篇,個別學校甚至不作要求,無形中對研究生的培養放寬了要求,導致學生在修完學分后就急于寫畢業論文和就業,缺乏相應的搜集文獻資料、進行真正研究的過程,導致其思路狹窄,思維不開闊,對學科前沿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最后,學術成果質量不高。
據統計,我國研究生的學術論文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國外研究生相比,都差很遠。1998年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發表
SCI論文數量分別為970篇和528篇;而哈佛大學和東京大學分別為8158篇和5751篇。從1993~2003年,美國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為
12~31,而我國只有2.9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5]。
二、造成現狀的多因素分析
研究生的生源情況復雜,求學目的迥異,個人學術觀差異等諸多因素造成研究生整體創新水平的現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源質量下降。生源質量下降是各高校專注于學生“量”的需求而忽略“質”的保證的直接結果。隨著我國在研究生招生中實行擴招政策以來,研究生的總數激增。這對提高我國整體科技水平有重大意義,能快速培養我國急需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但是我們不得不冷靜地面對研究生整體生源質量下降的局面。有些學生為了考研,在大學本科期間僅僅專攻幾門考試課程,從而忽略了對其他基礎課程的學習,根本談不上對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有些跨專業考生,只學習一兩門考研的專業課就攻讀研究生,基礎知識相當薄弱。
其次,評價體制不完善。評價是教育管理中實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一方面,現行的研究生評價機制實際上仍然是以考試成績和學分作為主要依據,嚴重忽視對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高校“嚴進寬出”的培養體制,使得個別研究生在讀研階段,缺乏創新意識,加之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和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體制的不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急功近利,無心求學,滋生不良學術心理,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頻繁發生。
再次,研究動機不純,混學思想充斥頭腦。我們不能否認有一批研究生對讀研持有嚴重功利化的心態,企圖以博士、碩士文憑為跳板,謀得好職位,獲得高收入,贏得好名譽。他們對寒窗之下坐冷板凳的學術研究嗤之以鼻,從入學考試到畢業論文,搞權學交易、錢學交易,請人代勞。自己從來不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他們在學術上弄虛作假、抄襲他人成果、竄改科研數據;實踐中以槍手代寫論文、論文一稿多投等,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研究生學術風氣每況愈下、學術道德水平低下的殘酷現實。在這種浮躁的學風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無疑是紙上談兵。
最后,缺乏真正研究的條件和土壤。一方面,有些學生不喜歡參加社團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缺少參與學術活動的討論與交流。離開了實踐的研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研究,也很難出成果;另一方面,有些專業偏理論研究,導師科研項目奇缺,學生很少參與到科研課題的研究中,從而也就缺少開發創造力的土壤。
三、開發創造力,提升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途徑
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針對當前的研究生教育現狀,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端正動機,培養興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朱清時院士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中指出[5]:人的創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記憶力外,創新素質至關重要。他指出,研究生的創新素質主要包括:好奇心和興趣;直覺和洞察力;勤奮刻苦和集中注意力;人文素質和文化傳統。而興趣不足是創新能力不強的根本原因。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有幸接受高學歷教育,是我們每一位研究生的幸運。但是讀研不是最終目的,我們應該具有長遠的目光,利用在校的時間和一切學習機會,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創造力往往來自于對某種事物的熱愛。愛因斯坦對于物理的興趣是從他五歲時開始的,當時他生病了,整日躺在床上,父親給他買了一件禮物------一只小型的磁石指南針。于是,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愛因斯坦躺在床上,完全被那個始終指北的小針給吸引住了。多年以后,在他將近七十歲時還回憶道:“這個經歷給了我很深很持久的印象。有些東西已經扎根在心底深處隱藏起來了。”同時,從最初對做某事的喜愛,能衍生出另一個重要品質:持久力。有了持久力,當工作遇到再大的困難,他們都能堅持不懈。從某種程度而言,強大的熱情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2、加強基礎知識學習,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美國研究生教育被公認為美國教育的精華[10],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當今美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屬第一位,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其發達的研究生教育。而美國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視基礎理論課程,同時強調文理滲透,增設跨學科課程。他們很少采用制式教材,更重視寫出有自己創新性的研究專著,教授們一般是給每門課開列一大堆文獻目錄,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和閱讀原著。研究生每選一門課,就意味著每星期要讀幾百頁文獻,還要找出問題拿到課上去討論。
特里薩·安貝麗提出[1]:
“創新猶如燜燒東西,燜燒時必須加入三種基本調料才能燒出美味的佳肴,創新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其中,最主要的要素便是在特定的領域具有本領和專長,正如蔬菜或肉制品是燜燒時必不可少的成分。西南石油大學熊志堅教授提出:“沒有所謂的專家,專家只是對某一領域的基礎知識,不但理解得透徹,而且一定已經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首先對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和理解,然后才能有所創新。然而現如今國內不少研究生并未把目光放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而是關注于老師科研項目的多少。其實,有些導師的某些課題,只是工作量大而含金量并不高的簡單機械的重復勞動,耗時耗力,對提高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3、 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加強學術交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助研,助教和助管與社會實踐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研究生應積極
參加“三助”和社會實踐,在助研過程中,能夠培養基本的科研素養,通過實踐活動能夠訓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助管和社會實踐中,能夠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和交際能力;在助教過程中,能夠培養自身的理論組織與表達能力。實踐是創新的源泉,也是創新的直接動力。
學術交流不僅指參加國外、校外的各種學術會議、論壇、講座,也包括本校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不同課題組以及課題組內部的各種交流。研究生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一方面可以及時跟蹤和掌握本領域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對最新科研成果及時予以消化和吸收,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和學術交際空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鍛煉研究生信息檢索、論文撰寫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堅定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信念,使得他們的創新技巧、創新思維以及創新品質同時得到提高。
4、 創新科學方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回顧人類的發展歷史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的歷程,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發現都與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密切相關。早在80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說過[10]:
“昔日所教授者,如理化、歷史、地理等課,皆為前人之研究成果,言進程及方法者極少,今當注意方法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創新方法重視不夠,很少有人專門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對本學科的科學方法展開探討。歷史上有許多例子印證了思維方法的創新對創新的重要影響。如: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創造性地提出了用電子束替代光波進行顯微的設想,導致了電子顯微鏡的出現,從而使放大率比原來光學顯微鏡擴大了數百倍,徹底解決了材料、化工等科學在微觀研究領域放大率不足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納米技術的興起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手段,這引發了材料、電子、能源等許多領域科技的革命性變革。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所指出,“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成就前進的”。
5、 張揚個性,善于獨立思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行為通常產生于某個特定的領域或范圍內。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說過[1]:
“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領域都進行創新,因此不能簡單地說某人具有創造性精神,而應指明他是在某個領域中具有這樣的精神。每個人總是會在某方面具備這樣的精神。每個人總是會在某方面體現創造性精神。”當然,每個人并不是在任何領域都能發揮創造能力。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7]。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種智能,都是各具智能特點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研究生應該學會獨立思維,獨立學習,發揮自己的優勢。思維的獨立性是個體獨立的核心和靈魂。沒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不可能有創見。
開發創造力的最好方法不僅要保證個體獨立發展,同時也要保障學術自由。開放、自由的校園文化可以對研究生產生熏陶與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人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思想深刻,這是形成創新思維的基礎與前提。縱觀世界上的著名大學,都具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學術民主、學術自由與學術創新就是美國哈佛大學的主導辦學理念[2]。不拘泥于書本上的內容,不局限于導師的指導,讓自己的思維與智慧充分發揮出來,利用有效的創造性的思維技巧,突破限制,做出超乎尋常的舉措,這是提高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
此外,提升研究生整體創新能力,還需不斷完善研究生培養體制和評價機制。學校要嚴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入學關,專業課采用統一命題,同時加大面試權重;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行同步考核與淘汰制相結合的機制,淘汰不合培養要求的學生;畢業論文答辯實行科學化管理,評審小組邀請外校專家參與;學生答辯采用匿名制,不報導師姓名,避免“人情風”。
研究生是我國的寶貴人才資源,研究生培養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興衰。關注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多角度反思,使研究生的培養盡可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