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北京是古今文化結合得最完美的城市

    科學研究渴望學術批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03 10:40:50/ 個人分類:目標

    張國清  
    浙江大學教授

      前不久,復旦大學主動公布了三起學術違規事件。欣喜之余,我不由想到,如果多一些健康的學術批評,少一些無原則的吹捧,也許這些學術違規事件就可以避 免。推而廣之,中國科學家難以摘取諾貝爾獎等重大國際獎項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學家之間相互“攻擊”得太少。

      長期以來,在學術共同體中,關起門來,默默無聞地埋頭苦干,不關心學界紛爭,曾被認為是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美德。許多人對同行的科研進展關注不夠,也懶 得批評他人。一些科研工作者只關注兩點,首先是自己的成果能否在權威刊物上發表,其次是它在發表后能否被別人所引用。而作為對科學進步起著重要作用的學術 批評,或者一項成果可能引起的同行共鳴和反響被降格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真正的學術批評不是介紹,更不是吹捧。在中國學術界,單純的、非功利的、為了學術共同體利益的學術批評難得一見,很多學術批評已經變了味,不再是以學 術問題為重心,而是以人際關系為重心;不再是以學術為重,而是以人情為重。結果便出現了一種“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情形,尤其是出現了一種按照對方社會身 份而非學術成果的實質水平來批評其學術水平的情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樣的“批評”表面是學術的,實際是人際的;表面上有利于學術進步,實際上卻成為學 術進步的一大障礙。

      目前的學術環境似乎偏愛吹捧型的批評而不歡迎攻擊型的批評。其實,當我們聽說某位學者是“學術騙子”的時候,它起碼可以讓整個學術界保持高度警惕,這 樣的聲音,能夠讓科學研究更接近其本來面目。相比之下,當我們聽到一些人被稱贊為學術泰斗時,他本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樣的評價,其他人也會因為這個特殊 的稱謂而喪失了對其學術進行辨別的勇氣。

      為了科學,我們與其相互吹捧,不如相互“攻擊”。因為前者容易讓人忘乎所以,只有后者才能讓人更看清自己。總之,過分贊美比過激批評更容易毀掉科學事業。

    TAG: 學術研究科學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10-03-03 10:53:48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