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不是博導,不知不覺中門下已有10位
博士生,深感責任之重大,戰戰兢兢,唯恐誤人子弟。最近在學校的BBS上博士生們對學校對導師頗有微詞,紛紛訴說讀博士的艱辛,我也想談一談我最近對博士生培養問題的思考。
讀博士確實很不容易,我1995年到1998年在哈工大計算機學院讀博士,當時的條件比較艱苦,我的導師已經處于退休返聘狀態,而且常去香港做客座,實驗
室里總共3-4個學生,沒有研討的
環境,硬件設備多年不曾更新,我在畢業時使用的仍然是一臺386,
實驗室不提供上網環境,查資料需要到北圖,去一次背回
來一堆資料,偶爾從別的實驗室搞到一點國外比較新的會議論文集,如獲至寶。我讀博士的最后階段在我的記憶中絕非愉快的經歷,當時我已經結婚,微薄的收入讓
人感到拮據,等待論文錄用通知的焦急心情和整理最終博士論文的莫名壓力都是很折磨人的,親戚朋友時常詢問我何時畢業,詢問中滿含同情,因為他們覺得我似乎
半輩子都已經花在讀書上了,成天忙得昏天黑地確實可憐。
現在的博士生們和我當年相比,有一些苦惱增加了,比如畢業論文的要求升高了,而國內一級刊物的錄用難度比我們當年還大;也有一些苦惱減輕了,比如有了互聯
網,查資料太方便了,而且可以請教網絡上的高手,包括直接和國外的學者交流。還有不少苦惱沒有變:貧窮(和已經參加工作的同學相比),迷茫(包括對研究工
作的迷茫和對未來出路的迷茫),失落(獲得的尊嚴暫時和自己的年齡與能力不相稱)。
讀博士這么苦,為什么還要讀博士呢?在博士生中間,讀博士的動機差別是很大的:有的人為了拿一個學位將來好在高校里繼續當老師,在職博士大多是這種想法;
有的人是為了換專業,從機械等不太熱門的專業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拿到碩士學位后開始讀計算機的博士;有的人是要換學校,本科碩士階段哈工大一直是自己的
夢想,讀博士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能不能讀下來暫且不論,能進入哈工大的門檻就是勝利;有的人是為了父母讀博士,往往工大自己的子弟有這種傾向,父母望
子成龍,兒女肩負父母的期望走上了讀博士的道路;有的人讀博士的目標比較模糊,是靠著一種慣性,如同入隊入團入黨一樣稀里糊涂地讀完碩士就讀上了博士。最
后一種,鳳毛麟角的,是喜歡研究,也善于從事
科研工作的,這樣的人只要不受別人抱怨之聲的影響,是可以很順利地比較愉快地拿到博士學位的。
碩士入學難,畢業容易,是人人可讀的。博士則不同,它需要你調動多年積累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在學習期間針對某一課題,往往是人類不曾解決的具有充分挑戰性
的課題獨立思考解決方案,在完成課題的同時實現自身能力的全面飛躍。搞研究的人必須是聰明人,有的同學的確笨一些,思維不夠靈活,不能觸類旁通,這種只下
笨功夫的人讀碩士做工程沒有問題,讀博士就比較難了,要產生質的提高,是需要一定的先天資質的;有的同學基礎太弱,寫一篇文章邏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文
字全是網絡語言,錯字連篇格式混亂,英語閱讀困難,口語更困難,數學基礎不好,計算機算法知識不扎實等等,如果你有一兩項短腿可以在博士期間彌補,但如果
多項短腿,到博士階段再補確實有點來不及了。有的同學天性好動,就是坐不住板凳,他們善于交際,雜事很多,心總是靜不下來,他們應該去做行政,做管理,做
市場,如果強行改變天性做研究是不明智的。
因此,我勸博士生同學們,首先要想一想自己的動機是什么,自己的基礎怎么樣,博士是培養高層次的科研人才的,不要把它看成一個人人都應該得到,都能夠得到
的美麗光環,應該把它看成多條人生道路中的一種,對照自己的條件冷靜地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讀博士。如果自覺不適合,我建議同學們不要讀,已經讀上的如果時間
還不長應該果斷退學,想開了沒有什么丟人的,美好的生活可能正在等待著你,青春不用浪費自己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工作中。
同學們對導師的抱怨較多,目前學術精湛,又有很多時間和你一起討論的導師實在太少了。現在的老師們壓力也非常大,故意偷懶不指導學生的導師或許有,我還沒
有見到,大多數導師太忙了,他們要忙著跑課題,干課題,驗收課題,忙著管理實驗室的雜務,忙著參加大大小小的答辯會,忙著講課,很多老師身體透支,實在沒
有太多的時間和學生們經常研討,特別是近年來博士生擴招,每個導師平均帶10個以上的博士生,這個比例就決定了導師無法充分地指導學生。另一方面,由于導
師太忙,或者說被迫地瞎忙,導師的水平不斷下滑,尤其是在計算機這種發展速度很快的學科中更是如此,部分導師只知道一些宏觀的概念,而不了解研究的細節,
他們脫離了研究第一線,抓不到博士生的痛點,實在是想幫忙也幫不上。因此,我看選導師能夠選到學風正派,真心培養學生,能夠為學生創造各種研討和學習的環
境,在博士二年級后能夠主要讓學生做一些基金項目而不是一味干工程的導師就不錯了,不必苛求。導師指導的不充分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有利的因素,在這種條件下
確實有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生真得到博士學位了,比倍受導師關照的學生更有獨立工作能力。讀博士關鍵靠自己,我想國外也強不到
哪里去,我認識一個MIT的博士生,導師是大名鼎鼎的喬姆斯基,也就是一個學期師生見一面聊一聊。國外的名導師的長處是對國際上的研究動態更敏感,能幫助
學生認識更多的國際學者。
很多同學抱怨學校學院對論文的要求太高了。高和低都是相對而言的,相對我們學院目前的博士生培養能力和生源質量來說確實高了,比如有的老師自己都不曾在國
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而要求學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當然困難了。學院提高畢業門檻的初衷是好的,是要保證哈工大博士的質量,但是目前畢業周期太長,很
多優秀的碩士畢業生不在本院讀博士了,很多外校外專業的同學考進來,這些同學的基礎弱一些,需要先花1-2年補基礎,這樣畢業時間就更長,整體畢業時間越
長,大家越是不敢賭博士了,生源就越差,久而久之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其實,對于很多優秀的計算機專業碩士來說,如果他們讀博士的話,即使是現在的畢業
標準,他們也能夠在3-4年達到,特別是碩士博士在同一個研究方向上工作的同學更是如此。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對科研的興趣,興趣增長的地方,壓力就會被化解。我讀本科的時候對計算機一點興趣也沒有,苦悶得很,后來我在家里的墻上貼滿計算機的圖
片,天天暗示自己喜歡計算機,那時沒有充分的上機時間,恰好我父親借給我一臺PC1500,比計算器大不了多少,只能編寫BASIC程序,我就成天玩,還
用它編寫了俄羅斯方塊讓我母親玩,從那時開始對計算機真正有了興趣,那已經是大學三年級了。碩士一年級的時候我在PC機上寫程序,由于對漢字系統不熟悉,
我也不喜歡問別人,有2-3個月的時間,我一個人在實驗室里苦苦捉摸,摸不著門徑,常常死機,但是興趣非常足,后來不知什么時候就通了,那時的日子真的很
快樂。從我的經驗上看,研究的興趣一定是可以培養的,總想著畢業這個目標是不行的,好好體會研究的樂趣,象猜謎一樣提出你的見解,如果驗證結果是對的,成
就感會是對你的辛苦的最好補償。除了研究本身的樂趣外,開學術會議的樂趣也是非常大的,會議往往在倚山傍海風景如畫的地方舉行,喝著咖啡,和慕名已久的學
者們切磋一下學術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
啰里啰唆,感慨不少,讀博士是苦的,先想想有沒有必要吃著份苦,如果你的確有志于此,請你甘受其苦,苦中作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