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博士的
課題研究
縱觀博士的課題研究,無外乎下面八個
環節,這些環節又可以歸納為對IDEA的不同處理階段。IDEA是對未來研究工作的創新性構想,包含研究目標,研究方法以及預期的
科學假說(即預期結論)。課題研究主要圍繞IDEA進行,即:
1. 科技文獻的檢索,即相關領域現有IDEA的檢索(檢);
2. 科技文獻的閱讀,即相關領域現有IDEA的學習(讀);
3. 選題與創新點的構思,即原創IDEA的形成(想);
4. 課題的研究工作,即原創IDEA的驗證和實現(做);
5. 科技論文的撰寫,即原創IDEA的書面表達(寫);
6. 目標期刊選擇與投稿,即原創IDEA發表載體的選擇(投);
7. 文章的修回,即原創IDEA的補充、修正及其表達的修改(改);
8. 研究成果的轉化,即原創IDEA的推廣和應用(用)。
博士的課題研究就是以上8個環節的順序和反復執行,其中就
科研方法特別是科技論文的寫作環節需要很多規律性的技巧和經驗。掌握科研中的各種經驗,可以在付
諸努力的前提下事半功倍。但就本質而言,科研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活動,要求實踐者孜孜以求,堅韌不拔。沒有充足的經驗,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但走進崇
尚經驗的誤區缺乏實干,最終也是竹籃打水。科研上的苦,只有親自嘗過的人才深有體會,這是任何經驗都不能替代的。
很多國際知名大學,關于科研方法和論文寫作的課程相對國內要系統和集中,都有Research
Method相關的課程為研究生開設,一般內容涉及科技文獻的閱讀,科學實驗的設計和
分析方法,科學研究的道德和倫理以及科技論文的撰寫等。這是自出國以
來我感受到的一點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差異,國外更強調直接對如何從事科研方法的教育和指導;國內則相對更加重視實踐,很多實用經驗都來源于
實驗室內同
學之間的口傳心授。
在這里,我介紹一些自己聯合培養至今學習和積累的微薄經驗,特別結合一些與國內相區別的情況,希望對大家的課題研究有所促進和幫助。
1.
文獻檢索的重要性。檢索甚至比閱讀更重要。只有深入全面的檢索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文獻,使閱讀后的收獲最大。傳統的做學問講究博聞強識,強調把知識牢記
在腦海里,厚積博發。如今面臨紛至沓來的大量信息和知識,應當提倡“博檢強索”,一個有知識的人不再是單純牢記知識本身,而是懂得如何最快、最準地去獲得
有用信息。推而廣之,利用Google和Baidu等通用搜索引擎中獲得有用信息,解決各種問題也是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文獻
檢索應該貫穿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開題時檢索的查新結論,在結題時可能已經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了。研究過程中的跟蹤檢索可以利用數據庫中的Alert功能
實現。
2.
文獻檢索與閱讀的誤區。文獻讀得越多,似乎收獲應該越大。但實際上我們閱讀文獻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文件檢索應該力求在“查得全”的基礎上去粗
取精,準確定位重要文獻,而不是簡單地“查得多”。檢索時應該時刻保持高度注意力,認真閱讀引文信息,確定該文獻是否需要下載和閱讀全文。不加分析和判斷
地大量下載文獻,可能導致機械下載的壞習慣而不能自拔。文獻是用來閱讀的,不是用來下載和存儲的。在自己計算機中大量存儲網絡中存在的資源而不及時利用,
實在不是聰明之舉。
3. 閱讀文獻的幾種境界。
一頭霧水:對文章的基本內容還不能全面理解,處在剛剛進入課題的學習階段。這個階段應該以閱讀經典論文和綜述、專著為主,積累該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研究方法。
望洋興嘆: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對其研究目標的選擇和研究方法的實現不由得發出贊嘆,覺得難以望其項背,還不能做出自己對文章研究工作的全面評價,這個階段應該集中精力精讀關于具體研究方法的文獻。
豁然開朗:自己形成了一些相對朦朧的IDEA,發現文獻詳細報道了相關方面的工作,這說明你已經具備了獨立創新的能力,可以著手構思自己的IDEA。
捶胸頓足:自己已經形成了明確的IDEA,研究工作即將或已經開始,檢索到的最新文獻已經對該IDEA進行了報道,自己的研
究工作被同行超前完成,課題研究的遺憾莫過于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學術競爭的“殘酷性”:有時候,學術競爭就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只
能另辟蹊徑。學術競爭,只有冠軍,沒有亞軍。國外很多博士研究生具有很強的學術競爭意識,非常重視爭先報道自己的研究工作。
靈光一閃:讀別人的文獻,知其不足,突發奇想,或移花接木……終于形成了原創的IDEA,這種興奮足以持續整個研究過程,直至在IDEA的實現中遇到棘手的問題……
4.
精讀文獻,尋找突破。對關鍵文獻應該進行多次和反復的精讀,溫故而知新,多次精讀的目標也應該漸進變化:精讀全文,分析仿真和實驗細節,掌握研究方法;
精讀理論,分析文章的假設和近似前提,確定其結論的適用條件;精讀實驗結果和理論解釋,尋找文章研究的不足之處和存在問題,如沒有被研究的特殊情況和沒有
被充分解釋的特殊現象,凝練自己的IDEA;最后通讀語言,積累好的英語詞句和表達方式。
5.
泛讀文獻,積累知識,激發靈感。對相關研究方向文獻的泛讀應當成為一種科研習慣,長期堅持。在泛讀過程中,心情相對放松,思維發散性受到的限制較小,一
些相關領域的研究思路會激發靈感,一旦有了靈感,可以首先不考慮實際的
技術限制,盡可能深化積極思考的深度,任憑發散的思維信馬由韁,讓智慧的洪流一瀉千
里,并注意隨時記錄思考的火花。待火熱的發散思維冷卻以后,再踏踏實實地分析IDEA的可行性。根據自己思維的狀態做最應該做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此
外,泛讀過程中還應該有意識地強化記憶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在文字形式上主要是名詞性短語),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主觀技術判斷能力,既不經過文
獻檢索,初步判斷一個課題是否被研究過,有幾種研究方法等等。
6. 充分利用網絡工具和信息資源為選題提供參考。選題過程中,應當尤其重視文摘數據庫(如ISI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的統計和分析功能,在剛剛進入一個課題的時候,它可以給選題提供某一方向研究熱點,主要研究機構,知名研究人員和相關學
術期刊、會議等重要信息。此外,各國的科學基金項目,往往都是經過充分論證,切實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也可以為選題提供借鑒和指導。同時,世界知名大學和
學者的網站都包含在研項目的詳細介紹,經常瀏覽這些信息也是了解國際范圍內學科發展前沿的重要方式。
7.
參考文獻的引用要全面嚴謹,滴水不漏。國際知名期刊主編在交流中指出很多
中國學生的文章中引用參考文獻不夠嚴謹。參考文獻的引用應該全面反映相關領域內
所有研究人員的工作,文獻綜述的公允可以作為對作者在本領域學術權威性,甚至是對其工作獨創性的重要證明。不論因為故意還是大意遺漏對重要文獻的引用,都
會使編輯和審稿人主觀上對作者工作的創新性和嚴謹性產生懷疑。
8.
參考文獻的引用在全面的基礎上可以有所選擇。報道某項工作的文獻不只一篇時,作為非論據性質的引用文獻(即用以報道研究現狀,而非直接支持文中內容),
除應該選擇最新文獻以外,還應當選擇影響因子較高期刊的論文。參考文獻的平均影響因子,最好高于投稿目標期刊的影響因子。
9.
論文撰寫、投稿中的學術信用問題。國際學術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和處罰日趨嚴格和嚴厲。一旦界定為一鎬多投或剽竊等不端行為,期刊的出版機構會將文章
作者甚至所在研究機構的直屬部門列入不良記錄的數據庫(俗稱黑名單),會在學術界造成惡劣影響。國外的很多高校非常重視對博士研究生學術信用方面的教育、
指導和監督。雖然目前已經有檢驗論文獨創性的應用軟件,我們還是應當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對待,避免由于重視不夠或者處理不當所造成的“非故意”學術不端行
為。非常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很多同學認為只有“引而不注”才是剽竊,只要標注參考文獻,就可以完全避免剽竊。事實上,引用他人論文內容必須使用自己的語言
進行復述,不用引號直接引用他人(甚至自己)出版論文的詞句,也會被認定是剽竊行為。
10. 論文撰寫、投稿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在論文中需要引用他人文章的圖表等不能修改或復述的內容,除了須征得原作者(通常是通訊作者)的書面同意以
外,還應當得到引用文獻出版發行機構的授權,通常該方面的聯系工作可以由投稿期刊的出版發行部門協助完成,但作者有義務提供詳細的引用信息和必要說明。此
外,作者單位應該標注完成研究工作時所在的單位,這個界定涉及研究機構版權歸屬的問題,研究工作涉及國際合作時,需要注意。
11. 編輯和審稿人可能通過論文細節主觀評估作者的學術水平。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在避免接收結論不嚴謹、不正確甚至造假的投稿方面,有很大的工作壓
力。對和現有理論差異性突出特別是“陰性”的結論,經常在主觀上首先懷疑其真實性,需要作者在文章中將自己的結論和研究過程的可信度論證充分。這種情況
下,編輯和審稿人對文章可信度的判斷可能決定于:作者中是否有行業內知名學者,作者中是否有向該期刊長期投稿的經歷。除去以上情況,編輯還會通過文章本身
的細節評估作者的學術水平,從而判斷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編輯和審稿人有理由認為:學術水平高的研究人員應該閱讀了大量論文,英語寫作應該達到一定
水平,特別是熟悉科技論文中的寫作規范,以上細節如果出現明顯疏漏,有可能被懷疑作者自身水平和工作態度,對于審稿非常不利。因在文章中的細節發生低級錯
誤導致審稿人懷疑其報道真實性而拒稿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要在各種細節上做到精益求精,體現科研人員的專業素質。
12. 投稿期刊的選擇。期刊選擇的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在影響力大的期刊中報道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時盡可能使自己的文章被同行參考和引用。首先是期刊內容
相關性的選擇。應該仔細閱讀期刊說明中的辦刊宗旨和潛在讀者群(通常和一定的學科、研究屬性或應用背景相聯系),明確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意義和期刊的報道目
標是否一致。作出以上判斷需要把握自己研究工作的屬性,考慮好研究成果促進哪個學科的發展,在哪個領域產生了新的知識等等。由于內容與辦刊宗旨不匹配而被
拒收的文章占退稿比例的3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文章與目標期刊匹配不充分,文章也可能被接收,但由于不是發表在最合適的期刊中,可能限制同行對文
章的關注,影響引用。其次,期刊層次和類型的選擇:通常創新性非常突出的工作在取得關鍵性結論以后可以以快報Letters的方式進行報道,對于
Journal應該盡量選擇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在長期的科研和投稿中,如果研究方向相對固定,應該建立自己的常用期刊庫:可以選擇三至四個影響因子梯度分
布的期刊作為主要的投稿目標,(兩個Letters和兩個Journal較合理),而不是面向若干出版機構的多個期刊“四處游擊”,這樣的好處是利于熟悉
投稿程序,不斷總結經驗,同時積累自己的學術信用。
13. 投稿準備過程中,學術性Cover Letter的撰寫也是一種特殊的科技寫作。Cover
Letter是投稿文章的畫外音,可以向編輯說明文章的研究意義,IDEA的來源,研究工作進程和持續時間等等,是一次自由、客觀,全面介紹自己文章相關
研究工作的難得機會。依靠投稿文章本身,這些學術背景的信息無法表達。如果相關研究工作已發表過論文,還應說明相比較改進的地方和創新之處。如果有報道與
自己的工作較為接近,最好比較說明其中的區別。充實得體的Cover
Letter應該包涵必要的學術內容,為編輯和審稿人對文章的評審提供重要參考。一篇擬投稿的科技論文,要求有一個在學術內容上與之對應的Cover
Letter,而不應僅僅是形式上的一般原創性聲明。
14. 關于學術會議。學術會議的意義主要在于交流最新的研究思想,特別是對學科發展乃至某一具體問題的展望,而非全面翔實的研究成果,因此會議論文不
同于期刊論文要有完整的工作和結論,并經過嚴格的審稿。參加會議應該以交流和學習為第一目的,會議論文的發表僅僅是交流研究思想的方式。國外的高校相對重
視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將其視為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培養環節。參加會議可以建立和行業內知名專家的長期聯系,了解同行們未詳細報道之前的研究思路,這些對
于啟發自己的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獲得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的機會應該積極準備,了解與會知名學者的情況,交流學習,滿載而歸。
15. 研究成果的推廣。在具有一定研究基礎,特別是發表了高水平論文以后,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應該甚至有義務申請國家或省部級的基金項目。利用國家的
支持深化研究成果,爭取在國際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將自己有意義的工作方向申請和轉化為國家項目,是對該領域內其他研究人員的權威建議,也是提高我國科
研立項前瞻性和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正所謂“言易行難”,課題研究工作成果的取得,最終還要歸結為辛勤和汗水,千回百轉,百折不撓,一如既往,義無反顧的不懈努力。
二、博士的能力及其評價
博士能力的評價標志是課題成果,課題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學術論文。
國際知名大學和公司企業都將課題成果,特別是學術論文發表情況作為評價博士研究生能力和素質的重要
標準。博士的課題研究是長達3-5年博士生涯的中心任
務,足以全面考察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自信心和自制力,進入一個新領域的適應和創造能力。即便畢業以后不搞學術,不做科研,但是攻讀
期間一定要力求做一名優秀的博士,做一天和尚就要撞響一天鐘,博士本職工作完成得好,也是一個人能力和素質最好的證明!當然,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樣,博士課
題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甚至還是決定性的,但是,又有哪一件事情完全單因素地由我們自己控制和決定呢?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課題成
果單薄,也不能作為辨解自己能力的借口,過分強調一些所謂不能改變的原因,也會間接證明一個人在大事面前不會選擇和把握。與其抱怨外界因素,還不如堅定信
念:只要具備了成功的因素,就一定會成功,命運也阻止不了前進的腳步!錐處囊中,其鋒必現。
長達3-5年的博士生涯,我們除了得到了博士學位,究竟還獲得了什么?畢業以后,除了專業上的學術造詣,學習是我們的本領,思考是我們的絕招!武士靠動手破敵,辨士靠動嘴服人,博士靠動腦立世。終身學習和思考,這就是博士的生活方式。
三、博士的追求
“抬頭問蒼天,我欲何往?低頭問大地,路在何方?”
“天上無門,門在心中;地上無路,路在腳下。”
你可能不是因為志存高遠,胸懷遠大而走上了攻讀博士的科研道路,但是踏上了這條路,你就注定不能甘于平凡,注定要追逐輝煌!因為,博士是一個國家在學術未
來意義上的代表,甚至決定一個國的家發展前途。博士,應該敢想,需要能干。思想在云端,行走在路上,既要志存高遠,也要吃苦耐勞。博士,應當追求學術的光
榮與榮耀。為中國的學術而吶喊助威,我們理不容拒;為科學的輝煌而拼搏奮斗,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