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得愉快、美滿、充實、瀟灑,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我們常常強調工作成就、社會地位、生活條件、經濟實力等等,卻忽視了幸福的內在培養。到頭來,許多人未能從增加了的榮譽、財富,提高了的地位、學問中品嘗到幸福,反倒成為不堪忍受的累贅。也許,安祥對人生幸福來說,始終是必須具備的條件。
一、什么叫“安祥”
安祥,通常是有關人的某種外部特征的肯定描述,即指表情莊重恬靜、豁達和藹,動作鎮定從容、自信專注。然而,人是受理性支配的高等動物,其表情動作無不是心態的直接或間接的外在展現。一個人的舉止言談之所以經常讓人感受到安祥,關鍵在于其內心世界處在穩定和諧的佳境。
1.心境的統一和諧 心境,是指主體觀念、情緒、欲望等要素所構成的內心狀態。當它們主次分明,條理清晰,溝通協調時,心中就沒有矛盾,就一致而連貫,主體行動起來,就表現出堅定、果斷,一旦目標確定,便會全力以赴。相反,如果它們割不斷、理還亂,內心就紛亂無緒,猶如多頭馬車,彼此牽制,各奔東西。在這種心態下,主體為人處事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后。有時你想做某事,理智告訴你是對的和應該的,情感卻使你厭惡;有時理智上堅信某人不可為友,可情感則鼓勵、慫恿你去接近。而且,心的統一和諧,也與虛無對立。人的虛無,理智、情欲不是協調而是麻木,不是各得其所而是萬物歸空。主體對世人世事、悲歡離合熟視無睹,無欲無求。
2.內在的寧靜安適
所謂寧靜安適,即是指主體內心穩定平和、無愧無悔、踏實飽滿、純真暢達。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能明確無誤地感受到,只要我們心理諸要素統一和諧,內心就寧靜安適了。在生活中表現得自信但不目空一切,有理性但不過份,有主見而不強加于人,有才干卻總謙虛有禮。與此相對的是,因心理要素的矛盾結構而產生的心的動亂凄苦。內心的多元和失衡,就產生焦慮和郁悶,或是浮躁不安,憂心忡忡;或是怨這怪那,牢騷滿腹;或是動輒內疚悔愧,耿耿于懷;或是沒有慰籍、空虛寂寞……。這樣的人,行動起來,不是缺乏樂觀與熱情,就是失去鎮定,沒有分寸。
3.靈魂的明徹透悟 所謂明徹透悟,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就是主體內心對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象都能自覺真諦,識達必然。人們理窮源徹了,也就心明如鏡,不再有困惑,不再有疑難,能從紛亂中理出頭緒,從對立中看到和諧,從失敗中想到成功,從黑暗中看到光明。氣度寬廣,胸懷坦蕩,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臨危不懼,處險不驚。如此,才會有內心的統一和諧,寧靜安適,一切矛盾、煩惱、憂愁、壓抑、暗淡,才會瓦解冰釋,不再侵擾我們。與明徹透悟相對立的,是心的混沌迷蒙,既不知理在哪里,又不曉源在何方,內心迷糊一團,站不高看不遠,氣小量窄。心靈困惑,必無安祥。可見,在安祥里面,明徹透悟居于基礎地位,起決定性作用。
二、安祥的人生意義
1.安祥意味著幸福
內心狀況的好壞,心情舒暢與否,常常就是幸福或不幸。當一個人內心動亂、憂郁、惶惑、空虛、暗淡時,那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折磨。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擁有令人羨慕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一旦患有這樣的心理疾病,常會因不堪煎熬而悲觀厭世,自絕人世以求解脫者也屢見不鮮。相反,若內心簡單明了、和諧協調、寧靜安適,其生活則愉快、愜意、瀟灑。經驗證明,有了內心的安祥,無論你處境如何,即使或無官無職,或經濟拮據,或疾病纏身,也能夠感受幸福,獲得快樂的時光。
2.安祥導致舒展快樂 生活的要旨在于獲得樂趣。一個人有了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就快樂幸福嗎?這不一定,心態決定命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面對優越的條件,卻提不起享用的興趣,甚至感到內心壓抑,苦寂憂傷,世界變得暗淡無華。試想,如果生活沒有樂趣,什么榮譽、官銜、金錢也就無所謂了。的確,事物總是相對的,我們常常為生活所累:名譽、地位有了,繁雜的應酬多了;物質生活豐富了,感受快樂的情趣卻少了。有時,盡管我們能夠放縱欲望,揮霍財富,卻發現快樂的閾值會不斷升高,最終導致麻木,生活索然寡味。主體安祥則不然,一個人內心祥和暢達,世間就會充滿光明,萬物皆善皆美。我們能夠在順境中盡情享受快樂,而又居安思危不致忘乎所以,樂極生悲;能夠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在平淡中發現樂趣,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我們就會珍惜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感覺苦也甜,累也樂,生得舒展自在,活得熱烈多彩!
3.安祥產生健美的體格 身體是人的本錢。如果我們為病魔纏繞,眼不明、耳不聰、鼻不靈、食不甘、寢不安,就會對美好的東西失去信心和興趣。然而,身體狀況不僅取決于氣候、飲食、鍛煉和醫療衛生條件,還取決于自我的心態。俗話說,“病從口入”,其實更從“心”生。資料顯示,凡事總朝壞處想,習慣于耽憂的人,通常罹患潰瘍;貪心太重的人,容易罹患腎臟病;喜歡懷疑猜忌的人,容易罹患風濕關節炎;常常失望、生氣、憂慮的人,容易罹患神經病。所有的心身疾病,都是由情緒及各種心理因素導致的。因此,心靈安祥,是健康的保證,長壽的秘訣,年輕的象征。
4.安祥帶來成功 勿容諱言,人的幸福與其所實際得到的社會榮譽、物質財富呈正相關關系。在既定社會環境和個人潛力時,發揮程度的高低則隨人們心態為轉移。一個人,內心充滿矛盾、浮躁、怨恨,與環境、他人格格不入,就難以讓人產生信賴感,增加社交公務等活動的障礙,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為減少。一個人內心迷茫、混亂、暗淡,就不能端正人生方向,就會經常誤入岔道歧途。一旦行動起來,不是沒有主意,亂了方寸,就是左右不適,丟了機會,不斷制造錯誤,阻滯自我潛力的有效發揮。恰恰相反,安祥的心靈能讓你的潛力迸發得淋漓盡致。一個人的內心祥和平靜,就會令他人感到和藹可親,值得信賴,人際關系暢通,辦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合理欲望就能夠實現;一個人心明如鏡,就能保持正確人生方向,行為目標選擇恰當,方式方法運用得體;一個人內心統一,他的心力就能夠專注、鋒利和富有創造性。當他面對問題需要解決時,能立即動員機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神經,全力以赴地思考探索。這樣的人,潛力發揮充分,付出的多,所得也多。
三、怎樣造就安祥
1.合理適度的自我欲望
我們擁有官能,必然存在欲望。合理地覓食求偶,無可非議,而且是人類進化的動力。正因為我們的祖先們有了改善生活的欲望,不滿足于住山洞、披樹葉、穿獸皮,才有我們生活品質的逐代提高。但是縱觀歷史,欲望超出了一定的原則和范圍,則變成罪惡。恣意縱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蝕國家、毀滅種族。對個人來說,墮落為感官的奴隸,讓感官牽著鼻子走,就會迷失人性,喪失理智。感官只是我們的附屬物,生活的必需工具。由感官所滋生的欲望,是本能的,又是社會的。我們應當讓它服從社會正確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尺度,服從社會和個人所處的正常條件,服從個人的整體滿足和全面發展。節制欲望,使之合理適度,是內心歸于祥和平靜的一個重要法門。
2.甘于奉獻的道德品格 公共利益至上,國家民族至上的道德境界,既是社會發展,又是個人獲取安祥心境的重要條件。如果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奉獻自我,福惠于國家,而非博取功名利祿,那么就不會因為報酬不公而牢騷抱怨、耿耿于懷,就不會斤斤計較,得隴望蜀。相反,一遇報酬不相應,便滋生被遺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覺,心的平衡與安寧就蕩然無存。如果一個人只索取不奉獻,背棄自己作為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就不能滿足人群、社會、民族對他的要求,就會遭人白眼唾罵。因此,要達到心靈的暢快舒坦,就要活在責任與義務之中,活在大公小私的境界中。
3.積極實際的自我意識
獲得心靈安祥,往往取決于能否正確評價自我和確立自我追求的目標。評價自我,首先在于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夸大長處,必傲氣盈胸,自命不凡;夸大短處,則自慚形穢,自暴自棄。自我評價一旦失真,人們通常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和能做些什么,在自我追求目標的選擇上陷入盲目。目標作為引導人前進,鼓勵人奮發的力量,會使人有寄托,感到充實,產生驚喜和振奮之情,但也可能制造內心動亂,人生錯位。在前者,生活目標脫離實際,立得過高,會讓人感到負荷太沉,體腦不堪支出。而當拼命追求不能如愿時,就會因不失所望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一死了之。在后者,生活目標訂得過分簡單,甚至不敢有所追求,這樣的目標即便實現了,人們也不會有成就感、滿足感。一個人只有自我評價恰如其分時,才心寧情暢,不驕不躁,不亢不卑,生活目標方可訂得適度。一種既能充分激發自己的潛力,經過努力又能達到的目標,將使人們內心堅定踏實,永遠充滿樂觀、自信、自尊與自豪。
4.堅持自省的人生態度 人非圣賢,心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暗淡、罪惡、虛偽。存有了這些念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縱、任性和寬恕自己,從而造成惡性循環。人應該經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誡自己,使這些念頭不重復而逐漸得以克服和更新。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清洗自己的心靈,掃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煙霧,才能擴大安祥的心。否則,錯誤的念頭就會象霉菌一樣將你的靈魂腐蝕、吞噬……。
總之,安祥是主體美妙至善的心境狀態,是人生幸福的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要達到它、保持它,決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賴于我們長期不懈艱苦努力的修養。一切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人們,都應關注和培養自己內心的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