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古今文化結合得最完美的城市
讀書的哲學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1 13:41:32/ 個人分類:目標
以前讀過培根的《論讀書》,當時不是很有感觸,反而是現在隨著閱歷漸豐,偶爾想起培根的話,甚感精妙深刻。原來這書中確乎包羅萬象,囊括人生的諸多況味。這意義便也尋得了。時常回想自己讀過的一些書,那些至今還記得的,實在不多,而但凡記得的,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讀的第一部書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教我知曉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那時正上初一,高修峰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圖書管理員,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這么多的書,這段時間里讀的多數是前蘇聯作家的作品,讀了很多,印象深刻的還有高爾基的人間三部曲《我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此外,《魯迅全集》也教會了我許多的東西。人要有正義感,要有愛心,關心身邊的人與事。這便是做一個明曉愛恨因由的人的前提,即所謂的真性情。高中時的語文老師每次上課,都讓大家學一句《論語》,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從大處說,為人的要義也盡含其中。當時就一句句的抄,一句句的學,一步步的學會了做人。這一時期讀的多是古代的經典著作,總的感受是博大精深,可惜自己悟性太淺,受用的不多。外國的名著中最有感觸的是《簡*愛》,它賜予我的是一種平等自尊的思想。簡*愛的那段反駁羅切斯特的話至今還印象深刻:“你以為我是一架自動機器?——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任憑別人從我嘴里搶走我那一口面包,把我杯子里的活命水倒掉,我也能夠忍受嗎?你以為就因為我窮,地位低下,相貌平平而且身材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一顆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一樣富于感情!如果上帝賜給我一點美,再加上大量的財富,我會讓你同樣難以離開我,就象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和你說話沒有考慮習俗、常規,甚至我也不是以一個血肉之軀在說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平等的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實際上也是平等的!”這種思想對于我心靈的震撼,是深刻而嚴肅的。
當然這世間的值得去讀的好書太多太多,我們如何在這浮躁的社會之中,為書籍留下一點時間,而非僅僅滿足于快餐似的文化推銷。你能做到嗎?不妨問一下自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當面對洪荒的礦野的時候,我們還能找到回家的路,而非靈魂永恒的漂泊。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哲學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