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轉載]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需要哪些必須的素質?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27 16:00:18

      科學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有些人馬上會想到智力、IQ、才干一類的東西,因為揭示自然奧秘,攻克科學堡壘,近乎于下海捉鱉、上天攬月……,必須神通廣大、本領非凡,如果沒有聰明絕頂的頭腦,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卓越的想象力、過事不忘的記憶力,以及沒有出色的想象力和嚴密的推理能力,是萬萬不行的。要意識到,這種觀點、這種議論雖然主要來自非科學工作者,但是在社會上卻很有市場。那么,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聽聽科學家自己的聲音吧。

      比利時細胞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德迪韋(C.de Duve)說:“通常將科學家描繪為知識淵博之人,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了勝任科學研究,你至少得接受某一門科學的專項訓練……還需要學習更多學科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鍛煉……。但是,‘無所不知’并非成為科學家的充分條件——正如名畫收藏家并不必然是藝術家一樣。衡量科學家的真正標準,是看其能否產生新的知識,或者更準確地說,看其是否具有從事科學所需的理解力。”請注意:這里 “能否”、“是否”是要害所在,因為他接著還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缺乏洞悉宇宙奧秘的超凡才智,而只是做些既有科學大廈添磚加瓦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從事科學或成為科學家主要是好奇心的驅使。當你面對陌生的事實、現象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探其究竟。”言下之意,德迪韋在暗示大家,好奇心或許正是解決“能否”、“是否”的鑰匙,因為沒有好奇心,科學所需的超凡才智和理解力可能會落空。

      巴丁是兩次獲得諾貝獎的著名物理學家,人們稱他為曠世奇才。他給周圍人們的印象是,對物理學問題就像小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那樣具有一種好奇心,正是這種好奇心讓他充滿激情。巴丁非常喜歡物理和數學,并很早就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難題上,而刻苦的鉆研往往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回報。所以,好奇心帶來的激情是導致他創造奇跡的根源。正鑒于此,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等人把科學家比喻為成長大了的孩子,加德納(Howard Gardner)把創造性工作所必需的執著同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聯系在一起。而且,這樣一種觀點我們在愛因斯坦的自傳中也可看到。

      應當承認,智能、IQ等智力因素對科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強調過了頭,好像也不符合事實,因為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小時候讀書成績并不出眾,而且在從事科研時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足。在《達爾文回憶錄》一書,我們讀到他本人的如下回憶:“在清楚而扼要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方面,我仍像往常一樣,很感困難;這種困難耗去我極多時間;可在這方面也會有一種補償的好處,就是:我不得不對每一句子作長久且專心的思考,因而我就能在推斷方面,以及在自己和別人的觀察結果方面,找出錯誤和失察之處。”“我既沒有極其敏銳的理解力,也并非十分機智:有幾位聰慧人士,例如赫胥黎,就具有這些優良品質。因此,我只是個笨拙的評論家:我在初次閱讀任何一篇論文或一本圖書時,通常總是對它發出贊美……我遵循一條冗長的抽象思維路線——這種本領,對我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在形而上學和數學方面未獲得過什么成就。我的記憶力,范圍廣博,但是模糊不清……我的記憶力在某些方面極差:任何一個日期,或一行造句,過不了幾天,就會被我忘記干凈。”

      問題似乎較為清楚,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創造奇跡、受人尊敬,其實不一定非得在智力方面如何出類拔萃——只要對探索抱有堅定的信念,只要對自己的不足有清醒的認識及時彌補,照樣能攀登科學的頂峰。鑒于此,有些人馬上想到科學家的另一些優秀品質,比如,樹立遠大的目標,頑強的毅力,探險的勇氣,執著的追求,以及以苦為樂的精神等等。關于這一點,筆者在兩篇博文《人之思考六、七》“需要、目標和內在動機”和“需要與內在動機”中作過論述。要知道,一個人做某事的根本動力主要來自內部,聯系到科學研究,因為特別需要主觀能動性,如果光靠目標、物質精神的刺激,光靠毅力、勇氣和追求而遠離內在動機,則往往難以保持長久,遭遇巨大坎坷之后攻克科學難關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根據相關心理學的研究,科學家的最重要素質必須與內在動機掛鉤,準確的講就是源自人的心理需要和好奇、興趣等人的天性,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與之相比。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智力、IQ和毅力、勇氣等優秀品質,它們并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其他領域的精英同樣具備這些素質。科學家,由于其特殊的神圣使命——以發現自然和社會奧秘為己任,必定有自己獨特的、對揭示奧秘來說不可或缺的東西。著名學者沈致遠先生說得好,科學突破不僅要有膽識,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見識,就是要有非常尖銳的目光……非常尖銳的目光從何而來?顯然不能靠冥思苦想,不能閉門造車。事實上,一個人在沒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在沒有達到創造靈感火候的時候,只有對外界充滿好奇,保持這種貌似散漫的研究風格,才可能促成意想不到的見識。著名美國物理物理學家費恩曼(Richard. P. Feynman)在論述“科學的不確定性”時說:“如果我們不能或不愿意從新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如果我們沒有疑問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就不會有新的想法產生。”從這個角度說,新思想、NEW IDEA的產生——科學發現的靈魂——總是跟從新角度觀察事物有關,而好奇則是從新角度觀察事物的最好催化劑。

      那么,什么才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呢?綜上所述,應當不是IQ、EQ,也不大可能是毅力、勇氣、追求一類的品質。唯一的出路,就是另外尋覓。就在筆者對人的各種素質一一予以排除時,近年來頗頗出現在科學家采訪報道中兩個詞:“好奇”和“興趣”引起了筆者的關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卞毓麟先生在某篇科普文章中的一段話證實和堅定了筆者的見解:伽莫夫認為,科學的來源就是人類追求對于自然和自身的理解。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正是極普通的好奇心。伽莫夫寫道:“有人說:‘好奇心能夠害死一只貓’,我卻要說:‘好奇心造就一個科學家。’”

      這段話中有兩點非同不可。第一點涉及什么是好奇心;第二點指出好奇心極普通,它卻可以造就一個科學家。弄清這兩點并達成共識,不僅回答了“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問題,而且意義十分重大。什么是好奇心?為什么好奇心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限于篇幅,下面用簡單的推理證明這個論斷:對走上科研道路的人來說,好奇才會感興趣;感興趣才會好思;好思才會有所發現,發現才能創造發明。這條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真實寫照,唯獨發生在科學研究領域,因而其源頭——好奇,作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站得住腳的。它不僅為無數科學史實所反復證明,而且確實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對于第二點,不妨可用來反思我國。大概正是因為好奇心的極普通和重要性沒有被大家廣泛認識,因此中國難以出現像愛因斯坦、達爾文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就很好理解。尤其在教育界和科學界,“好奇心”雖然不時被提及,但充其量只是作為一種點綴、一種擺飾,壓根兒沒有將它作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內在動力的一部分,沒有把它當作尊重科學人才的題中應有之義,自然也沒有作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備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并不比西方孩子少——這是人的天性,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中卻被逐漸摧毀;我們的優秀中學生一旦考入名牌大學,將課本統統燒掉的行為也表明他們的好奇心近乎蕩然無存;我們的研究生——他們自愿選擇科研為終生事業,但迫于生計、考核和功利方面的考慮,好奇心存留多少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科研事業要有大的發展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寫到此,對王鴻飛科學家的博文《科學家就應該得到最高的禮遇?》就特別有感觸。是呀!“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首先應該營造讓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氛圍。然而,當前依然存在諸多對科技人才的掣紂,這集中體現在對科技人才的求全責備上。”“只有給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人才才會競相涌出;”“科學家最重要的內在需要,不是外在的禮遇,而是科學界同行的認可。”我想,作為科學家們,況且對“氛圍”、“發展空間”和“同行的認可”看得比最高級別的獎勵還重,那么給那些立志當科學家的年輕人提供寬松的環境,讓他們的好奇心能夠無拘無束地自由表露,就更加不容忽視!


    TAG: 科學家素質優秀

    chongwenmen 引用 刪除 chongwenmen   /   2009-10-28 11:39:12
    總結的很好,使我收獲很大,拜讀了。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