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二十一項值得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工作及科學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16 11:13:43

      二十一項值得獲諾貝爾化學工作科學

      杜平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每年十月,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將會向世界宣布各個單項獲獎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7年前,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曾寫過一個關于生理學或醫學獎值得獲獎的文章, 介紹21項該領域內值得獲獎的工作, 7年內,其中有多個工作獲獎。但是化學獎的介紹和預測至今網上沒有系統的介紹,所以在這里對化學各個領域值得獲獎的工作做個概要介紹,很湊巧,我也列舉了 21個重要的工作,其中沒有中國人有很大可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由于本人知識的局限性,列舉的工作可能有些偏頗,請網友諒解。

      1. George Whitesides (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isity), 分子自組裝,軟刻蝕技術和微流控。網絡朋友喜歡英文直譯稱呼他“白邊”。Whitesides 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自組裝”概念的人, 這一概念影響和推動著超分子化學的發展,并且波及到生物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對許多生物結構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認知。

      2. Harry Gray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探索生物分子內的電子轉移以及生物無機化學的先驅者之一。 可以單獨得獎, 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分享, 不過Electron Transfer 領域1993年已經給加州理工學院的R. Marcus 了。 如果MMO 蛋白酶真正實現有價值的應用,MIT 的Stephen J Lippard 也有可能在生物無機化學這個領域得獎或者和Gray 分享生物無機化學的獎。

      3. Roger Y. Tsien 錢永健(美國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發明鈣染料,并應用于活體細胞分子做定量檢測。雖然2008年 Tsien 因為綠色熒光蛋白獲獎, 但不可否認的是, 他在鈣燃料方面的工作同樣值得獲獎。 最初的文章發表于1985年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至今被引用17600多 次。

      4. Mark Ratner (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為分子電子學領域做出預測和計算。 如今非常熱門的分子電子學, 包括整流器,晶體管,單分子邏輯門,場效應晶體管等等可能都是發展自Ratner 1974年在Chem.Phys.Lett. 上面的一篇文章:Molecular rectifiers。如果以上的器件有一到兩個得到大規模應用,Ratner 就很有可能獲獎。

      5. Peter Schultz (美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Richard A. Lerner (美國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在催化抗體,化學生物學方面做出重要工作。 兩人都在著名的Scripps 研究所, Schultz 是1999年從加州Berkeley 分校轉過去的,而后者在那里工作超過30年。哈佛大學的 S. L.Schreiber 和斯坦福大學的Gerald R. Crabtree也有可能在化學生物學領域獲獎。

      6.Ada Yonath (以色列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和 George Feher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解析Ribosome的晶體結構, 屬于結構生物學的領域。鑒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往往將重要的生物結構歸屬化學獎, 這個要發也只有可能屬于化學獎。其中, 前者得獎的可能性最大。

      7. William E. Moerner (美國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發展單分子光譜技術。可以單獨獲獎,也可能和單分子領域的其他人一起分享。

      8. Allen J. Bard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電化學以及掃描電化學顯微鏡。該領域有可能得獎,不過機會不是很大。

      9. Louis E. Bru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發明以及發展量子點(colloidal semi- conductor nanocrystals)。現在量子點的研究非常熱,尤其偏向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和生物標記,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知道Brus 是世界上第一個報道量子點的人(J. Chem. Phys. 1983,79, 1086),該領域值得獲獎,但是也取決于量子點應用的程度,如果有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得獎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也可能會和為該領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一起得獎,比如 加州Berkeley 分校的 Paul Alivisatos和MIT的 Moungi G. Bawendi.

      10. 鈀化學(Pd),該領域群星璀璨,做的好的人非常多,涉及領域也很廣,從有機合成,無機化學到金屬有機化學。代表人物列舉一些:Akira Suzuki, Kenkichi Sonogashira, John F. Hartwig,Barry Trost,Stephen Buchwald 等等。不過短期內得獎的可能性卻不是很大。

      11. Jean-Pierre Sauvage (法國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James Fraser Stoddart(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和Vincenzo Balzani (意大利University of Bologna),輪烷,索烴和分子機器,該領域屬于超分子化學領域的發展,目前基本沒有實際應用,得獎的可能性會隨著應用的可能性增大而增大。有一個日本人 Seiji Shinkai也有可能得,他也是超分子領域做的比較早的幾個人之一。

      12. Ronald Breslow(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生物有機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不過獲獎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13. Fritz Vogtle(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D. A. Tomalia (美國Dow Chemical,陶氏化學公司) 和 Jean Fréchet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endrimer (樹枝狀高分子)的發展。 實際上, 第一個提出類似樹枝狀高分子概念的人是1974年的諾貝爾獎得主Paul J. Flory;而第一個合成出來的是Fritz Vogtle, Tomalia 和 Fréchet 都對后來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由于合成的多步驟和較難的純化,Dendrimer 在商業上的應用不廣,而且目前尚未發現 dendrimer 在性能上有明顯優于傳統高分子的突破發現,這些都是限制其領域得諾貝爾獎的因素。

      14. Michael Kasha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光化學以及Kasha 規則, 發現并探明激發三重態的物理機制。光化學領域近百年的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前輩的開拓性工作,其中斯坦福大學的Henry Taube 已于1983年獲諾貝爾獎,加州理工學院的R. Marcus 已于1993年獲諾貝爾獎。Kasha先生今年已經89歲,給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時間已經不多啦。

      15. Ching W. Tang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 Univerrsity of Rochester) 和Shuji Nakamura (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發展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和藍光LED材料。如果十年內,LED和OLED 全面取代傳統液晶和陰極射線管,該領域的兩位代表人物很有可能得獎; 也有可能在物理領域獲獎。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 Richard Henry Friend因為第一個報道高分子LED (簡稱 PLED)也有可能一起獲獎。

      16.Michael Gratzel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燃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該領域近15年非常熱門, 獲獎的可能性也和DSSC應用性息息相關。在能源領域發明Li 離子電池的 John B. Goodenough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也有可能,傳奇人物,二戰老兵,有 the Goodenough-Kanamori rules傳世。

      17. K.C. Nicolaou (美國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有機合成。Nicolaou合成了許多具有挑戰性的天然產物,代表作是合成 Taxol ,Brevetoxin B和 Vancomycin。 不過因為沒有開創性的方法學或者理論誕生,有機合成領域獲獎的可能性存在,但不大。

      18. Krzysztof Matyjaszewski,波蘭裔美國科學家 (美國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發現并發展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技術(第一篇文章:J. Am. Chem. Soc. 117,5614–5615)。該工作是一個中國博士后Jin-Shan Wang 首先做出來的,現在在美國柯達公司工作,他也有可能一起獲獎。

      19. Sumio Iijima,被人誤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碳納米管的人,其實不是,詳情請看(http://www.cemes.fr/fichpdf/GuestEditorial.pdf),但是不可否認 Iijima在碳納米管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只是目前納米管并沒有較好的商業應用, 還處于炒作并且江河日下的階段,Iijima獲獎可能性不是特別大。估計隨后出現的石墨烯 (A.K. Geim 和Kostya Novoselov,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獎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都不排除可能性。

      20. Stefan Hell (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al Chemistry - Goettingen) 和 Eric Betzig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Leesburg, Virginia), 發展高分辨顯微技術并應用于生物化學研究。Hell 提出并發展了STED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顯微技術;Betzig 提出并發展了 PALM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顯微技術。華人教授哈佛大學化學系的 Zhuang Xiaowei(Harvard University) 和緬因大學的Sam Hess(University of Maine)也在同年發展了幾乎同樣的顯微技術,但是被Zhuang稱之為 STORM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Hess 稱之為 FPALM (Fluorescence photoactivation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總體而言,這些技術還仍然有待時間的檢驗,獲獎的可能性存在, 但是估計要十年以后,也有可能在物理領域獲獎。

      21. Benjamin List (德國馬普煤化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和David MacMillan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有機催化(Organocatalysis). 有機催化領域很多年前都已經誕生,這個是老概念,換瓶新裝,并且有新的發展,發展的重要程度取決于在工業界應用的程度,得獎的可能性較小。


    TAG: 化學獎工作科學家二十一獲諾貝爾

    entd_jps 引用 刪除 entd_jps   /   2009-09-16 20:19:47
    收集得很詳細呀!分享了。
    gitde 引用 刪除 gitde   /   2009-09-16 20:16:35
    認真看一遍!
    九指神丐 引用 刪除 九指神丐   /   2009-09-16 15:07:22
    要樓主選一個獲獎的話不知道你會選哪個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