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引起的連鎖反應,最終可能會在幾個月后在密西西比河畔掀起一場風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把這種現象戲稱為“蝴蝶效應”。
2008年8月14日,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CPSIA)由美國總統布什簽署正式成為法律。據統計,美國進口玩具總量的約80%來自中國。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玩具出口國,CPSIA的簽署也就意味著給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啻于一場“蝴蝶效應”。
在法案簽署一周年的時候,我們再回顧這場風暴,頗有意義。
據稱,該法是1972年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成立以來最嚴厲的消費者保護法,除對兒童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鉛含量限制外,還對玩具和兒童護理品中的三種有害鄰苯二甲酸鹽下達了永久限令,對另外三種鄰苯二甲酸鹽實施過渡期限令。另外,該法規要求所有涉及到兒童產品安全法令法規的產品的生產商及進口商都必須提交樣品給CPSC認可的測試機構進行檢測,以證明其產品符合規定要求,并在CPSC和海關要求審查時提供證書等。
CPSIA的要求即為嚴苛,企業的反應速度顯然很難跟上。在法案實施三個月后,2009年2月2日,CPSC宣布證書要求暫緩一年執行。對企業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改進機會。過渡期的延長,不僅利于處理已經生產正在銷售的產品,而且比較寬松地完善生產和管理系統,特別是追溯系統。
當然,這并未影響CPSIA對于產品安全的要求,產品的監測手續還是必須進行。一旦發現市場上出現有害物質超過限量要求的違規產品,CPSC將會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這些產品對兒童和公眾造成傷害。
相關專家表示:CPSIA覆蓋的面很廣泛,可能涉及到各個行業。但是由于法規實施的時間還不長,而且它首先波及的會是美國進口商,然后才會傳導過來。整個法案來是逐步開始實施的,影響也會慢慢體現出來。
作為中國檢測機構中的翹楚,CTI成為首批被CPSC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之一。在中國,CTI率先宣導CPSIA,先后幫助數千家企業深入解讀以及成功應對法案。
2009年4月15—17日,CTI在香港、東莞、上海三地先后舉辦《如何應對美國消費品安全法規》研討會,邀請到美國國家標準局中國區代表、迪士尼前質量管控專家、美國材料與實驗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等知名專家及人士,為1300多名來自國際國內的各大品牌商、制造商以及業內專家代表深入解讀 CPSIA。這次研討會的規模在中國檢測行業堪稱是空前的,甚至讓許多國際檢測巨頭都望“會”興嘆。
CTI 副總裁聶鵬翔在大會上指出:“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面對新情況,必須洞察所處的環境,尋找供應鏈的薄弱環節,確立嚴密的質量控制體系,提升企業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管理水平,練就一身厲害的中國功夫。這就將法案的壓力看成是企業提升品質的契機,是應對法案的積極態度。這種態度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也在提升中國制造的自信。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法案已經對企業、檢測機構、中國出口,甚至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已經初見端倪,而且這種影響必將不斷擴大和深化。
時間才剛剛開始,一場關乎中國制造的宏大的蝴蝶效應還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