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柱層析淺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02 10:43:50

    柱層析淺談

    極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統

    極性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統

    極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統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硅膠柱層析

    下面介紹慣用的方法:勻漿法。

    1。稱量。200-300目硅膠,稱30-70倍于上樣量;如果極難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膠H。干硅膠的視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稱40g硅膠,用燒杯量100ml也可以。

    2。攪成勻漿。加入干硅膠體積一倍的溶劑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如果洗脫劑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體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脫劑是氯仿/醇體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攪成勻漿,說明溶劑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與水配伍走分配色譜的話,必須預先用無水硫酸鈉久置干燥。氯仿用無水氯化鈣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樣品對酸敏感,不能用氯仿體系過柱。

    3。裝柱。將柱底用棉花塞緊,不必用海沙,加入約1/3體積石油醚(氯仿),裝上蓄液球,打開柱下活塞,將勻漿一次傾入蓄液球內。隨著沉降,會有一些硅膠沾在蓄液球內,用石油醚(氯仿)將其沖入柱中。

    4。壓實。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雙聯球或氣泵加壓,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約被壓縮至9/10體積。無論走常壓柱或加壓柱,都應進行這一步,可使分離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過柱時由于柱床萎縮產生開裂。

    5。上樣。干法濕法都可以。海沙是沒必要的。上樣后,加入一些洗脫劑,再將一團脫脂棉塞至接近硅膠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脫劑,而不會沖壞硅膠表面。

    6。過柱和收集。柱層析實際上是在擴散和分離之間的權衡。太低的洗脫強度并不好,推薦用梯度洗脫。收集的例子:10mg上樣量,1g硅膠H,0.5ml收一餾分;1-2g上樣量,50g硅膠(200-300目),20-50ml收一餾分。

    7。檢測。要更多地使用專用噴顯劑,如果僅用紫外燈,會損失較多產品,紫外的靈敏度一般比噴顯劑底1-2個數量級。

    8。送譜。收集的產品旋干,在送譜前通常需要重結晶。如果樣品太少或為液體,可過一小凝膠柱,作為送譜前的最后純化手段。可除去氫譜1.5ppm左右所謂的“硅膠”峰。

    1.先根據TLC方法篩選好洗脫劑,使兩相鄰物質Rf值之差最大化

    2.將柱子必須裝平整、均勻

    3.考慮有限柱填料的吸附量

    4.可考慮用剃度法分開并洗脫

    關于柱子的尺寸,應該是粗長的最好。

    柱子長了,相應的塔板數就高。柱子粗了,上樣后樣品的原點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樣品層比較薄),這樣相對的減小了分離的難度。試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樣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離的難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極性的溶劑慢慢沖了。而如果樣品層只有0.5厘米,那么各組分就比較容易得到完全分離了。當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犧牲比較多的硅膠和溶劑了,不過這些成本相對于產品來說也許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環保的說,不過溶劑回收重蒸后也就減小了部分浪費)。

    現在見到的柱子徑高比一般在1:5~10,書中寫硅膠量是樣品量的30~40倍,具體的選擇要具體分析。如果所需組分和雜質分的比較開(是指在所需組分rf 在0.2~0.4,雜質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膠,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樣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覺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徑,比如用3cm的,也可以減小淋洗劑的極性等等。

    真空液相層析即vac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VLC),即用真空代替壓力進行層析,具體方法可見Synthesis,2001,No,16,2431-,and J chem edu,1997,10,1222-

    干法上樣,一般用于固體或粘度大的液體樣品。樣品用低沸點易溶溶劑溶解,加入1-3倍的粗硅膠,晾干或旋干,干燥的標準是硅膠成細粉而不粘在瓶壁上。裝好的柱子上留一段溶劑,把吸附了樣品的硅膠慢慢到進去,震動柱子或再加一些溶劑,把粘在柱壁上的硅膠洗下常說的過柱子應該叫柱層析分離,也叫柱色譜。我們常用的是以硅膠或氧化鋁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經驗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幾年來過柱的體會寫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幫助。

    柱子可以分為:加壓,常壓,減壓。

    壓力可以增加淋洗劑的流動速度,減少產品收集的時間,但是會減低柱子的塔板數。所以其他條件相同的時候,常壓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時間也最長,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離,一個柱子幾個月也是有的。減壓柱能夠減少硅膠的使用量,感覺能夠節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氣通過硅膠會使溶劑揮發(有時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結),以及有些比較易分解的東西可能得不到,而且還必須同時使用水泵抽氣(很大的噪音,而且時間長)。以前曾經大量的過減壓柱,對它有比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從嘗試了加壓后,就幾乎再也沒動過減壓的念頭了。

    加壓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與常壓柱類似,只不過外加壓力使淋洗劑走的快些。壓力的提供可以是壓縮空氣,雙連球或者小氣泵(給魚缸供氣的就行)。特別是在容易分解的樣品的分離中適用。壓力不可過大,不然溶劑走的太快就會減低分離效果。個人覺得加壓柱在普通的有機化合物的分離中是比較適用的。

    關于無水無氧柱,適用于對氧,水敏感,易分解的產品。可以濕柱,也可以干柱。不過在樣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劑把柱子飽和一次,因為溶劑和硅膠飽和時放出的熱量有可能是產品分解,畢竟要分離的是敏感的東東,小心不為過。也是因為分離的東西比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

    加壓、常壓、減壓,隨需而定。因為是schlenk操作,所以點板是個問題,如果樣品是顯色的,恭喜了,不用點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帶就行了。如果樣品無色,只好準備幾十個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點,不過幾次之后就知道樣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過一根無水無氧柱,需要六個schlenk,現在只一個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無水無氧柱中用的比較多的是用氧化鋁作固定相。因為硅膠中有大量的羥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樣品分解,特別是金屬有機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鋁可以做成堿性、中性和酸性的,選擇余地比較大,但是比硅膠要貴些。聽說有個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GF254做固定相,這樣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燈一照就知道產品在哪里了。


    TAG: 柱層析

    gitde 引用 刪除 gitde   /   2009-09-02 20:29:56
    精選資源,謝謝博主!
    jioe5 引用 刪除 jioe5   /   2009-09-02 20:26:08
    感謝博主!資料對我很有幫助!謝謝了!
    wtz010 引用 刪除 wtz010   /   2009-09-02 20:23:03
    資料很實用!收藏起來先。。。
    maicaixiaogu的個人空間 引用 刪除 maicaixiaogu   /   2009-09-02 20:19:27
    十分感謝分享好文,確實很不錯。
    owoo 引用 刪除 owoo   /   2009-09-02 20:10:52
    感謝您的分享!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52:59
    常說的過柱子應該叫柱層析分離,也叫柱色譜。我們常用的是以硅膠或氧化鋁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經驗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幾年來過柱的體會寫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幫助。

    柱子可以分為:加壓,常壓,減壓。
    壓力可以增加淋洗劑的流動速度,減少產品收集的時間,但是會減低柱子的塔板數。所以其他條件相同的時候,常壓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時間也最長,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離,一個柱子幾個月也是有的。

    減壓柱能夠減少硅膠的使用量,感覺能夠節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氣通過硅膠會使溶劑揮發(有時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結),以及有些比較易分解的東西可能得不到,而且還必須同時使用水泵抽氣(很大的噪音,而且時間長)。以前曾經大量的過減壓柱,對它有比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從嘗試了加壓后,就幾乎再也沒動過減壓的念頭了。

    加壓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與常壓柱類似,只不過外加壓力使淋洗劑走的快些。壓力的提供可以是壓縮空氣,雙連球或者小氣泵(給魚缸供氣的就行)。特別是在容易分解的樣品的分離中適用。壓力不可過大,不然溶劑走的太快就會減低分離效果。個人覺得加壓柱在普通的有機化合物的分離中是比較適用的。

    關于柱子的尺寸,應該是粗長的最好。

    柱子長了,相應的塔板數就高。柱子粗了,上樣后樣品的原點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樣品層比較薄),這樣相對的減小了分離的難度。試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樣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離的難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極性的溶劑慢慢沖了。而如果樣品層只有0.5厘米,那么各組分就比較容易得到完全分離了。當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犧牲比較多的硅膠和溶劑了,不過這些成本相對于產品來說也許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環保的說,不過溶劑回收重蒸后也就減小了部分浪費)。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52:24
    現在見到的柱子徑高比一般在1:5~10,書中寫硅膠量是樣品量的30~40倍,具體擇要具體分析。如果所需組分和雜質分的比較開(是指在所需組分rf在 0.2~0.4,雜質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膠,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樣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覺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徑,比如用3cm的,也可以減小淋洗劑的極性等等。
                               
    關于無水無氧柱,適用于對氧,水敏感,易分解的產品。

    可以濕柱,也可以干柱。不過在樣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劑把柱子飽和一次,因為溶劑和硅膠飽和時放出的熱量有可能是產品分解,畢竟要分離的是敏感的東東,小心不為過。也是因為分離的東西比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壓、常壓、減壓,隨需而定。因為是schlenk操作,所以點板是個問題,如果樣品是顯色的,恭喜了,不用點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帶就行了。如果樣品無色,只好準備幾十個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點,不過幾次之后就知道樣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像我以無水無氧柱中用的比較多的是用氧化鋁作固定相。因為硅膠中有大量的羥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樣品分解,特別是金屬有機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鋁可以做成堿性、中性和酸性的,選擇余地比較大,但是比硅膠要貴些。

    聽說有個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這樣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燈一照就知道產品在哪里了,沒有驗證過。哪位做過可以提出來大家參詳參詳。

    關于濕法、干法上樣。

    濕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劑溶解樣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劑越少越好,不然溶劑就成了淋洗劑了。

    很多樣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沒關系。可是有的上樣后在硅膠上又會析出,這一般都是比較大量的樣品才會出現,是因為硅膠對樣品的吸附飽和,而樣品本身又是比較好的固體才會發生,這就應該先重結晶,得到大部分的產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結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過就是了,樣品隨著淋洗劑流動會溶解的。

    有些樣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劑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會隨著溶劑一起顯色是一個很長的脫尾),這時就必須用干法上柱了。樣品和硅膠的量有一種說法是1:1,我覺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證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顯的固體顆粒(那說明有的樣品沒有吸附在硅膠上)。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51:47
    溶劑的選擇。

    當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環保的了。所以大多選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獻中有寫用正己烷的,太貴了,除非特別需要不要用不然銀子嘩嘩的,流的比淋洗劑還快,不過因為極性很小,有時還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覺,注意保持清醒別讓溶劑流干了,那樣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膠的吸附是一個放熱過程,所以夏天的時候經常會在柱子里產生氣泡,天氣冷的時候會好一些。甲醇,據說能溶解部分的硅膠,所以產品如果想過元素分析的話要留神,應該經過后繼處理,比如說重結晶等。其他的溶劑用的相對較少,要依個人的不同需要選擇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劑多是大包裝的(便宜嘛),我們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裝的,就要注意這些工業品的純度是較低的。經常能夠從送來的大桶底部看見有色的雜質,其他的雜質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較嚴格的柱分時就要對溶劑重蒸。當然過原料時就可以免去這一步了,反正下面還有提純的方法。
    另外溶劑在過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環保,另一方面也能節省部分經費,缺點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過柱同時進行的是減壓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揮發度的不同會導致極性的變化,一般會使得極性變大,在梯度淋洗時比較合適,正好極性越來越大了。在過完柱子后,溶劑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壓,因為在減壓旋蒸時會有部分低沸點的雜質一起出來,常壓時就會減少這種現象,如果雜質和你下面要過的樣品有反應那就慘了。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51:13
    關于操作問題。

    1 裝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潤滑劑,會被淋洗劑帶到產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節門的。干法和濕法裝柱覺得沒什么區別,只要能把柱子裝實就行。裝完的柱子應該要適度的緊密(太密了淋洗劑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勻(不然樣品就會從一側斜著下來)。書中寫的都是不能見到氣泡,我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有些小氣泡沒太大的影響,一加壓氣泡就全下來了。當然如果你裝的柱子總是有氣泡就說明需要多練習了。但是柱子更忌諱的是開裂,甭管豎的還是橫的,都會影響分離效果,甚至作廢!

    2 加樣。
    用少量的溶劑溶樣品加樣,加完后將下面的活塞打開,待溶劑層下降至石英砂面時,再加少量的低極性溶劑,然后再打開活塞,如此兩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

    加入淋洗劑,一開始不要加壓,等溶樣品的溶劑和樣品層有一段距離(2~4cm就夠了),再加壓,這樣避免了溶劑(如二氯甲烷等)夾帶樣品快速下行。

    3 淋洗劑的選擇。
    感覺上要使所需點在rf0.2~0.3左右的比較好。不要認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較開,過柱子就用那種極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開,因為柱子是一個多次爬板的狀態,可以通過公式的比較:0.6/0.8一次的分離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 樣品的收集。
    用硅膠作固定相過柱子的原理是一個吸附與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樣品與硅膠的吸附比較強的話,就不容易流出。這樣就會發生,后面的點先出,而前面的點后出。這時可以采用氧化鋁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試管大小要以樣品量而定,特別是小量樣品,如果用大試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個樣品,wuwu。如果都用小試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 最后的處理。
    柱分后的產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劑,其中的雜質也會累積到產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劑洗滌一下,因為大部分的雜質是溶在溶劑里的,一洗基本了,必要時進行重結晶。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50:28
    補充

    自然沉降法制備常壓色譜柱

    常壓柱色譜,又稱柱層析,是色譜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它的突出優點是,分離效率比經典的化學分離方法高的多,與其他色譜法相比,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更換流動相和吸附劑方便,消耗材料少,成本低,適合分離取樣量從克到微克級范圍很寬的各種樣品,因此在化學實驗室中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為了保證色譜柱良好的分離效果,色譜柱應裝填得盡可能緊密和均勻,在柱中沒有氣泡、裂縫或溝槽,也不發生柱的徑向或軸向固定相的粒度不均勻分布。傳統常壓色譜柱的填裝分為干法裝柱和濕法裝柱(也稱漿法裝柱)兩種,這兩種方法均存在操作不易掌握、易出現氣泡和裂縫,裝柱時間長等不足之處。本文提出的新的裝柱方法介入干裝法和濕裝法之間,稱之為自然沉降法。

    自然沉降法通過對固定相和溶劑的選擇,并輔以新的色譜柱,可對常壓色譜柱進行簡便、高效的填裝。用所述裝柱技術制備的色譜柱對多種未知組成樣品進行分離 [1],分離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裝柱法。此外,該法裝柱快速,易掌握,不會出現斷層和氣泡等常見問題,裝柱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本文所指的柱層析技術:
    1、Flash chromatograph 加壓快速過柱
    快速過柱,避免了擴散的產生,分離效果大大提高。
    2、用薄層層析硅膠裝柱,柱層析硅膠干法上樣。上樣高度不超過2-3mm
    干法上樣,保證了上樣的均勻性。
    3、洗脫劑=展開劑
    4、TLC上,二點沒有重疊

    假設:
    1、柱層析也有一個Rf值。對上面的柱層析技術,該Rf值=薄層層板(TLC)的Rf值。
    根據我的經驗,該假設成立
    HEC_css 引用 刪除 HEC_css   /   2009-09-02 10:49:45
    問題:
    設硅膠高度為h厘米,單位厘米的硅膠體積為s。TLC上有兩個點,x,y,Rf分別為Rf1和Rf2,其中Rf1>Rf2
    現在要把上述兩個點分開。請問x什么時候出來,用什么樣的接收瓶能保證把兩個點分開。

    解答:
    hx=x點出現在柱下方的時候,洗脫劑總共流過的高度
    hy=y點出現在柱下方的時候,洗脫劑總共流過的高度
    設硅膠部分含溶劑體積為V,V肯定小于h*s

    當洗脫劑從柱上方流到柱下方的時候,x點到達h*Rf1處,y點到達h*Rf2處。
    要讓x點到達柱下方,其實就是解下列方程
    h/hx=(h*Rf1)/h=Rf1
    即:hx=h/Rf1
    同理,y點到達柱下方,洗脫劑需流經hy高度,hy=h/Rf2
    x,y點相差距離為hy-hx,考慮到他們都有擴散,設其擴散半徑相同,都為R
    對于快速柱,擴散效應都不厲害,設其值為,R=(hy-hx)/4,即假設他們中間夾著一個同樣大小的中間點
    則x,y點實際相差距離為hy-hx-2R=(hy-hx)/2

    所以,當接受瓶總共接受到hx*s+V=h/Rf1+V體積的時候,hx開始出現,V<h*s。
    如果接受瓶的體積小于(h/rf2-h/rf1)*s/2的時候,可足夠保證分開x和y點,

    舉一個例子,如果硅膠高度為h=10cm,單位面積為s=1平方厘米。兩點Rf值分別為0.25,0.2
    則,當接受瓶總共收集到40ml(10*1/0.25)到50ml(10*1/0.25+10*1)的時候,x點會出現。接受瓶容量為(50-40)/2=5ml的時候,可將兩點分開。

    從上面,可以得出下列推論
    1、如果Rf越小,則點越晚出來,浪費的溶劑越多。
    2、如果Rf提高,則相應接受瓶的容量應小一些。
    3、Rf合適的高度,應該是在TLC上,兩點之間距離剛好可以容納第三點,這樣,理論上就可以分開這兩點了。
    4、上樣高度越薄,則其擴散程度越低,分離效果越好。建議高度不超過2-3mm。所以,盡量采用粗柱子
    5、硅膠高度越長,則浪費的溶劑也越多,不過,接收瓶容量可以更大一些。
    6、硅膠高度越短,接受瓶容量應該小一些。
    7、硅膠的高度,比TLC的高度高一些即可,沒有必要裝的很高。

    一般為了得到更好的分離,通常是要把樣品的Rf值調到0.2-0.3之間,不過,許多情況下,如果接受瓶小一些,即使Rf值在0.5,0.6,也同樣可以把緊挨著的點分開,似乎可以驗證該文結論。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