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作用、生姜的妙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04 09:58:57/ 個人分類:健康
生姜治牙痛:當發生牙痛時,可取生姜一片,咬在牙痛處,即能緩解。如有必要,重復使用更好。
生姜防凍瘡:對容易發生凍瘡的皮膚,若用生姜汁反復涂擦,能增加抗寒能力,從而避免產生凍瘡。
生姜治關節疼痛:口服適量生姜,或用生姜汁擦患處,均能使關節活動改善,疼痛明顯減輕,腫脹與僵硬癥狀減少。
生姜治傷風感冒:可把生姜切絲,加入紅糖煎湯,趁熱服用之后,蓋上被子發汗,能很快痊愈。
生姜治外傷出血:將生姜燒焦研末,對傷口消毒以后,撒于患處,可迅速止血,并能減少疼痛。
為什么夏天也適合吃生姜呢?
第一,增進食欲。
炎炎夏日,人體受暑熱侵襲,出汗也多,消化液分泌減少,常食欲不振。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強,起到開胃健脾、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
第二,解毒殺菌。
夏季,人們喜食冷飲、涼菜,這些食品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而生姜所含的揮發油有殺菌解毒作用。夏天食品的新鮮度低,若炒菜時放些生姜,即可調味又可解毒。
第三,祛風散寒。
夏天人們喜歡吃冷制品,但若貪食過多,易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生姜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可避免上述現象發生,對大腦皮層、心臟、延髓的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均有興奮作用。
吃生姜應該注意什么呢?
生姜性辛溫,不宜一次食入過多,痛腫瘡癤、目赤內熱、便秘、痔瘡患者不宜食用。
爛姜中含有黃樟素,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誘發肝癌、食道癌等,也不宜食用。
生姜的其它功用:
胃寒痛,生姜洗凈切片,以醋浸泡一晝夜,用時取適量姜片加紅糖開水沖泡,當茶飲用。
肢冷、惡寒,生姜適量,沸水沖開,代茶飲;常食姜糖片也可緩解末梢循環較差、四肢冰冷的癥狀。
暈車、暈船,病中暈眩,口含生姜一片,慢慢咀嚼,吞咽其汁,并將姜片貼于人中或眼旁絲竹空穴位,可暖胃行血,止暈嘔。
關節疼痛,口服適量生姜,或用生姜汁擦患處,能使關節活動改善,疼痛減輕,腫脹與僵硬癥狀減少。
凍瘡,對容易發生凍瘡的皮膚,用生姜汁反復涂擦。
牙痛,取生姜一片,咬在牙痛處,能緩解。
妊娠嘔吐,生姜一片含于舌下;或生姜少量切碎,待大米粥將熟時入鍋煮片刻即可,粥姜同食。
老年斑,取適量鮮姜片放入水杯中,用200——300ml開水浸泡5——10分鐘后,加入少許蜂蜜攪勻當水飲。
生姜小百科:
藥材名:生姜。
拼音:SHENG
JIANG。
拉丁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別名:姜根、百辣云、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
類別:辛溫解表藥。
來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
藥用部位:根莖。
采收:秋、冬二季采挖。
加工:除去須根及泥沙。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
主治: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搗汁沖;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攪汁調搽。
貯藏:置陰涼潮濕處,或埋入濕沙內,防凍。
用藥禁忌:陰虛內熱及實熱癥禁服。
主產地:我國大部分地區。
藥材性狀: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節,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