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由
《新京報》5月11日A18版《體育新聞》有知名體育評論員楊華的文章,主要是談他對福布斯排名的看法。標題是:《福布斯排名折射國內體育產業尷尬》。其中寫道:
李娜在2014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排名第8,而范冰冰連續兩年獨占鰲頭,透過“國際娜”完敗給“范爺”的表面現象,可以看出中國體育產業的萎靡不振,甚至遠不如充斥媚俗和惡炒的娛樂圈。
……
單飛的李娜“墻外開花墻外香”,擁有國際一線品牌贊助、歐美頂級媒體曝光,在國外的影響力完勝“國際范”和“國際章”。
二、1985年《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排名
有友人贈我1985年的《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年度《主題索引?作者索引》。該雜志所在單位是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出版者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
在《作者索引》部分,發表論文/文摘前三名的為(以姓名漢語拼音為序):
第一名(10篇)劉恒櫞
第二名(9篇)慈云祥、吳斌才、徐其亨、余席茂、趙藻藩、周錦帆
第三名(8篇)翟煜心、史慧明
第四名(7篇)方肈侖、渠榮篯、吳瑞林
第五名(6篇)戎貫鐮、王耀光、吳國梁、楊桂法
說明:以上排名請網友核實,我認為無遺漏。
三、我的看法
1、排名,我贊!原因是:數字有一定的說服力,小學生都知道班里第一名比第二名水平高。
2、30年前,1985年發表的論文,我認為大家都會認同:
論文的:內容真實性、數據可靠性、署名的實事求是。
也就是說,1985年,學術空氣尚未被污染。
而如今,不要說發表論文,即使獲得分析化學研究成果,有某人的名字,而某人可能從沒進過一天實驗室去做數據,甚至空氣被污染,一切按潛規則辦,按“老板”的心思辦。這估計再有10年也未必會有絲毫變化。所以1985年發表的論文尤為可貴。
3、作者介紹
上述作者:
劉恒櫞、吳斌才、翟煜心,華東師大化學系教授是杰出的有機顯色劑專家。其研究方向可能受世界顯色劑權威、前蘇聯分析化學院士巴勃可(Babko)的影響與啟發。
慈云祥,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授。
徐其亨,云南大學分析化學分光光度法教授。
余席茂、趙藻藩,武漢大學分析化學教授。
周錦帆,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電分析化學與離子交換組組長》。
史慧明,南開大學分析化學教授,分光光度法。
4、1985年時代背景
收集到1985年的分析化學文摘,通常原文發表于1983~1984年,而論文的研究工作,通常是1982~1983年在實驗室做的實驗。
1982~1983年,我們的色譜研究僅剛剛起步,談不上現在的農殘、獸殘、添加劑、色素的分析,即是以無機分析為主,其分析手段為分光光度、離子電極/電化學、光譜法、甚至絡合滴定。
5、1985年時,學者的知名度
現在,分析化學工作者的知名度,主要來源于各種學術會議、論壇、分析儀器產品發布會、沙龍、網絡講座等。索然,現在分析化學類雜志眾多,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看雜志。我看到某檢驗檢疫局分析實驗室訂閱的多種雜志,根本無一人閱讀。
而在1985年,分析化學類雜志只有《理化檢驗》、《分析化學》、《分析實驗室》等幾本,那是每個單位都有雜志閱覽室,在閱覽室看雜志是非常經常的事。此時,對同行的了解,都是由閱覽架上的雜志告訴你:誰活躍在我國分析化學舞臺。學者知名度也由此,也僅僅由此而來。那時,分析化學交流會也少的可憐。
6、盧佩章先生
盧佩章先生為我國色譜作出了杰出貢獻,是我國色譜分析的主要奠基人,他上世紀發表的論文,《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也都收集。在1985年的這文摘上,收錄了盧先生5篇論文,在色譜領域名列第一,他同事王俊德教授也是5篇論文,與盧先生并列第一。但是,在1985年,色譜分析不是我國分析化學的主流派。
7、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室在我國分析化學界的學術地位。
核工業部北京五所分析室全盛時間(上世紀六十~八十年代)有120人,其中有一部分人進入鐳研究所(遼寧興城,后解散)。該所有光譜組、電化學組、放射化學/質譜組、原子吸收/氣相色譜組、稀土元素組、鈾分析組、礦石全分析組、氣體分析組等。
學術領導人是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調來的光譜專家張睿先生(與黃本立先生年齡相近)和捷克留學回來的副博士(相當碩士)殷晉堯先生(與汪爾康先生同在捷克留學,是北大高小霞先生的學生。
僅1963年,分析化學研究生招來北大、清華、復旦、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17名大學畢業生。現在看來絕大部分都是優秀,這是核工業部派人從這些大學挑選的,要人的目的是解決鈾水治的分析,說大一點,為原子能工業服務。
在上述的《1985年文摘》上,我十多位同一研究室同事有名,可見我們研究室在全國分析化學界的學術地位。
8、很高興看到新人
現在不少教授,活躍在我國分析化學界的教授,甚至院士候選人,在1985年的《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上,一條作者索引也沒有。這說明這些新人在近年來其學術進步相當大。我們感到高興,其所謂后浪推前浪。
當然,不管分析化學界的老人還是新人,他們的理念必然是“解決分析問題是分析化學的硬道理”。否則,到了年紀大了,必定后悔,相反,心里欣慰!
9、1985年的LZ螯合樹脂
1985年,我完成了“1985年的難題”——1克鈷鹽中1微克鎳的分離。1958年我剛進南京大學化學系,當時化學系主任全國無機化學權威戴安邦先生在《無機化學》課堂上對我們說:由于鈷與鎳的原子結構極為相似,因此,兩者的分離是困難的。這話我記住了。
1985年我與留蘇同事陸顯堯先生合作,合成了“LZ85螯合樹脂”,L是陸,Z為周。我發現這樹脂在PH3.5,從1克鈷鹽中將1微克鎳分離。該樹脂的合成與性能發表在南開大學的《離子交換與吸附》雜志上,該樹脂用于鈷鹽中鎳的分離-原子吸收法測定微量鎳,發表在《理化檢驗-化學分冊》的雜志第一篇。文獻表明至今學術領先。
所以1985年是我離子交換分離學術成果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0、祝他們健康長壽
1985年距今已快30年了。上述《1985年中國無機分析文摘》作者索引前5名的16位學者中,據我所知,武漢大學趙藻藩教授、云南大學徐其亨教授、中科院沈陽林土所方肈倫院士已先后去世。愿其讓13位學者健康長壽,并繼續為我國分析化學事業作貢獻。
11、學者各有所長
雖然在16位學者中發表論文數與6位教授同時名列第二,但如下的分析化學實事可能是一技之長:
1)穿白大褂進實驗室時間,及親手分析過的樣品種類及總數。
2)以前光譜分析是照相式,即在暗室中先裝光譜相板,我裁玻璃相板從未出錯。
3)我裝的6支離子交換柱進行6個樣品的分離,可以幾乎同時“達到終點”。
4)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我到位于北海西側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查文獻的次數。
5)我實驗用過的國內外離子交換樹脂及無機吸附劑的種類,并均建立了原創的分離方法的數量。
6)退休后寫博文的數量及網友閱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