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分析;中藥與天然藥物質量控制;有機小分子及體內藥物分析;多肽及反義核酸藥物研究與評價
【讀書】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 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危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11 23:56:57/ 個人分類:精品美文
特蕾薩嬤嬤的信仰危機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20597/11362?tag_related
簡介 少有人信仰一種東西,如她這般瘋狂:她是一百年來最值得尊敬的人之一;她被認為是最忠誠最堅定的天主教徒;她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她是窮人的圣母;她是人間的天使,幫助每個人兌現內心的仁愛和善良,沒有人懷疑過她對上帝的信仰……
不相信上帝,就不用遭受所謂“暗夜”(dark night)期的折磨;但人人都會有這種類似的感覺,或長或短,宗教的亦或非宗教的——但是,內心可以懷疑,行動永不放棄。
耶穌對你恩寵有加。但是對我,寂靜和空虛如此巨大,,我抬眼看,如同不見,俯耳聽,如同不聞。
—特蕾薩嬤嬤1979年9月寫給Michael Van Peet神甫的信
1979年12月11日,“貧民窟的圣徒”, 特蕾薩嬤嬤來到奧斯陸。零下的低溫,身著標志性的藍邊紗麗,腳上一雙涼鞋,這個俗名艾格妮斯·博杰舒(Agnes Bojaxhi)的女子接受了塵世最高的榮譽——諾貝爾和平獎。此時的特蕾薩,已經在加爾各答,把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從1948年的單槍匹馬的愚蠢行為變成了全球人無私、關愛的燈塔。她傳遞著全世界期待從她那里得到的仁愛信號。在她的獲獎致辭中,她說,“如果我們說:‘我愛上帝,但是我不愛我的鄰居。’這是遠遠不夠的。” 通過十字架之死,上帝使自己成為一個饑餓的人,一個衣不蔽體的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她說,“耶穌的饑渴,是你我必須找到并且緩解的。”她譴責墮胎,為西方青年沉迷毒品而哀嘆。最后,她建議即將到來的圣誕節應該給世界一個提醒,“傳播到大眾中間的歡欣是實實在在的”,因為基督無處不在,“基督存在于我們的心中,他就在我們所遇到的窮人中間。基督是我們送給他人的微笑和他人帶給我們的微笑。”
但是在不到三個月之前,在給她靈性知己Michael van der Peet神甫的一封信件(這些信件直到如今才被公開)中,她帶著一種倦怠了的熟悉感描寫了不同的基督,一個缺席了的基督。“基督對你恩寵有加,”她確信地對Van der Peet說。“但是對我而言,寂靜和空虛是如此巨大,我抬眼看,如同不見,俯耳聽,如同不聞。—張嘴祈禱,卻不能發聲……我希望你能為我代禱——讓神得以實現他的意志。”
這兩個不同的說法之間相隔11個星期,卻如此抵觸。前者是她為世人所熟知的典型論調,后者卻像是從上世紀50年代某部存在主義戲劇里講出來的話。這兩者共同描繪出一個讓人吃驚的自我矛盾的形象:她是過去100年來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她和上帝的親密關系與她非凡的行為看起來牢不可分;在親近她的人眼里,在電視攝像頭下,她幾十年如一日,看起來那么沉靜平和;但是她卻生活在一個不同的私人精神現實中,這里是一片干枯的場景,神靈已經消失。
然而事實似乎如此。一本新出版的,書名平淡無奇的書:《特蕾薩嬤嬤—為我照亮》(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Doubleday出版社)主要收錄了特蕾薩嬤嬤和她的懺悔神甫以及上司之間66年間的書信往來,展現了由于慈善事業為人所熟知的特蕾薩嬤嬤不同的精神比照。其中大多數特蕾薩嬤嬤并不希望保存下來(她曾經要求銷毀,但是被教廷駁回)。這些信件披露了在最后近半個世紀的生命中,她從未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如同本書的編輯者 Brian Kolodiejchuk所寫,“(上帝)不存在于她心里,也不存在于圣餐中。”
上帝的缺失看起來在她為加爾各答窮人和臨終者服務時就開始了。除了1959年有一個五個星期的中斷,這種感覺從未消退。盡管在公眾面前,她總是和顏悅色,但信件中的特蕾薩嬤嬤生活在一種極度、長期的精神痛苦狀態中。在四十多封信件(這些信件大多數從未公布)中,她為自己正在承受的“冷漠”、“黑暗”、“孤獨”、“折磨”而悲嘆。她把這種體驗比成地獄,一度曾讓她懷疑天堂甚至上帝的存在。她很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內心狀態和公眾行為之間的不同。“我的微笑”,她寫道,只是“一個面具”或者“掩蓋了一切的外罩。”同樣地,她懷疑她陷入了一種言語的欺騙,“我說起話來好象我的心熱愛著上帝,平和的、個人的愛。”她對她的精神顧問說,“如果你知道我的內心,你會說,‘ 真是虛偽’。” 耶穌會雜志《美國》的編輯、《與圣徒相伴的日子》(于2003年出版,簡略介紹了特蕾莎修女的困惑)的作者James Martin神甫說:“我從未讀過像她這樣有著強烈精神黑暗的圣徒,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她受到如此折磨。” 《為我照亮》的編輯Kolodiejchuk回憶說:“當我把其中一封信件讀給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姊妹們聽時,她們大吃了一驚。這信件給人們認識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這本書并不是某個反宗教調查人士企圖在特蕾薩嬤嬤的信件中搜尋證據的作品。Kolodiejchuk是仁愛會的高級神甫,是她的支持者,負責為她的封圣收集材料。(目前特蕾莎修女已經被宣福,下一步就是封圣。)此書的信件也是這一過程的部分材料。
教會預料到這種精神空白期。實際上,西班牙的神秘分子圣十字約翰在16世紀就創造了精神的“暗夜”這個詞來描寫精神大師成長過程中的這個富有特點的階段。特蕾薩嬤嬤是有記錄中程度最深的例子。(18世紀的圣保羅的精神暗夜持續了45年,最后他順利恢復。)但是Kolodiejchuk認為圣約翰的情況是一種信仰中的黑夜。特蕾薩嬤嬤在上世紀60年代早期就找到了與之(這種信仰黑夜狀態)共存而不放棄信仰和事業的方法。Kolodiejchuk出版這本書就是認為這種充滿信仰的堅韌態度是特蕾薩嬤嬤精神英雄行為的見證。
兩位不同類型的天主教徒都預見了此書的里程碑式意義。佛羅里達保守派Ave Maria大學神學系主席Matthew Lamb神甫認為《為我照亮》作為精神升華的自傳,將最終同圣奧古斯丁《懺悔錄》以及Thomas Merton的《七寶山》并駕齊驅。更為自由的社團《美國》的Martin稱,“這本書將是特蕾薩嬤嬤新的牧靈服務,是她內心世界的書面牧靈服務。”“這將同她為窮人所做的奉獻一樣被銘記。這本書會對那些生活中懷疑過,感覺不到上帝存在的人提供幫助。當然,你們知道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每個人。無神論者,懷疑論者,尋覓者,信仰者,任何人。”
并不是所有的無神論者和懷疑者都同意的。Kolodiejchuk和Martin認為特蕾薩嬤嬤沒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基督,并不意味著他不在那里。事實上,他們把基督的空缺作為神圣禮物的一部分,使她能夠去做偉大的工作。但是對美國日漸增多的無神論者來說,這種觀點顯得荒謬。他們會將書中的特蕾薩嬤嬤看做典型的鄉村和西部歌曲中的女人。這些女人為丈夫高舉30年的火炬,直到他離開,去買了一包香煙,再也沒有回來。《傳教士觀點》的作者Christopher Hitchens就特蕾薩和無神論者更晚些的宣言《上帝并不偉大》做了一番尖銳的慷慨陳詞:“她也不再比其他人更能免于這種意識:宗教是人類虛構物。她試圖的治療越來越表現為信仰的表白,這或許只能使她更深陷于自己為自己挖的陷阱中。”與此同時,一些人熟悉這位面帶微笑的嬤嬤的超人動力;他們認為她的這種狀態與其說是上帝的禮物,不如說是潛意識中為達到人性最大仁慈的努力——為平衡她的偉大成功,她用一種殘缺的失敗來懲罰自己(對這種說法很懷疑——譯者注)。《為了照亮》是一本少見的、身后出版的自傳。它能引發對一位重要公眾人物的全面重新思考——一種或另一種方式。它提出了很多問題,關于上帝和信仰,關于偉大成就背后的動力,關于愛的堅持,關于神性和人性。它的出現不是以任何有組織、有目的的形式,而是一堆并非為白日而寫的絕望便條的大雜燴。這應當讓讀者更相信它是真實的——有點令人震驚的是,他們正在觸摸一位現代圣人的真實內心世界。
2007年VOA標準英語-Book Reveals Mother Teresa's Inner Doubts
http://www.tingroom.com/voastandard/2007/9/43021.html
相關閱讀:
- 吾日三省吾身^_^ ~~~『我真的很不錯』 (aa_tang, 2008-7-01)
- 一杯滄海(吳稼祥著) (aa_tang, 2008-8-18)
- 【轉帖】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序 (aa_tang, 2008-8-31)
- 博學篤志 追求卓越 (aa_tang, 2008-9-15)
- 奇思異想,靈光閃亮 ^_^ (aa_tang, 2008-10-16)
- 《吶喊》——央視一套黃金檔《李小龍傳奇》主題曲 (aa_tang, 2008-10-21)
- 該轉彎了! (aa_tang, 2008-10-23)
-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aa_tang, 2008-10-26)
- 【轉載】用一生說我愛你 (aa_tang, 2008-10-28)
- how to be your personal best? (aa_tang, 2008-11-02)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人生信仰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