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元素的平均原子質量與核素(核素是指具有相同數目質子和相同數目中子的一類原子)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用符號Ar(E)表示。A表示原子(atom),r表示相對(relative),說明元素的原子質量是相對的,E表示元素(element)。相對原子質量是無量綱的量。過去稱相對原子質量為原子量,目前仍有用此名稱的。從19世紀初道爾頓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許多化學家致力于元素原子量的測定工作,嘗試過多種方法,上世紀和本世紀初主要利用化學分析方法。自1919年Aston F.W.(阿斯頓)創制質譜儀,并隨著質譜儀的不斷改進,利用質譜儀能精確測定元素相對原子質量,因此質譜法已逐漸取代化學法。
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Chemistry)的下設機構無機化學部,設有原子量和同位素豐度委員會(Commisson onAtomic Weights and Isotopic Abundances),此委員會每兩年發表一次報告書和Ar(E)表。報告書中說明變更某些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原因,解釋或給出原子量的定義等。
本實驗是利用化學法測定Ar(Mg),原理如下:
金屬鎂能與HCl反應,置換出氫氣:
Mg+2HCl→MgCl2+H2↑
一定質量mMg的鎂條與過量的稀HCl作用,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測量被置換出的氫氣體積V,由理想氣體方程式可算出氫氣的物質的量nH2:
式中pH2為氫氣分壓(單位Pa),R為摩爾氣體常數R=8.314J/(mol·K),T為實驗時的絕對溫度(單位K)。由于
nH2∶nMg=1∶1
鎂的摩爾質量MMg的數值即為它的Ar(Mg)。
2.實驗要求
(1)測定鎂的相對原子質量。
(2)學習測量氣體體積的方法。
(3)熟練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和分壓定律的應用。
(4)練習分析天平稱量和使用氣壓計。
3.實驗內容
(1)了解光電天平的簡單結構及使用方法。
(2)用分析天平準確稱取鎂條。
(3)按圖2-1裝好儀器裝置。
(4)往量氣管中裝水,至水面略低于刻度“0”。上下移動漏斗,以除去附著在量氣管和橡皮管內壁的氣泡。然后把連接試管和量氣管的橡皮塞塞緊,檢查儀器裝置是否漏氣。具體操作是,將漏斗往下移動一段距離,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如果量氣管內的水面只在開始時略有下降,然后維持不變,說明裝置不漏氣,如果液面一直下降,表明儀器裝置是漏氣的。需檢查各接口處是否嚴密,直至裝置不漏氣為止。
(5)取下試管,量取2mL 6mol·L-1HCl,把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把HCl由漏斗加入試管,將用水潤濕過的鎂條貼在試管上部,要使鎂條不與酸接觸,裝好試管,把橡皮塞塞緊,再檢查一次裝置是否漏氣。
(6)移動漏斗使與量氣管的液面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記下量氣管內液面的位置。將試管底部略微抬高(勿使管口的橡皮塞松動)。使管內的鹽酸與鎂條接觸,產生的氫氣進入量氣管中,為了避免量氣管內的壓力太大,當管內水面下降時,漏斗也跟著向下移動,使量氣管和漏斗中的水面大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反應完畢,使漏斗與量氣管的液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記下液面位置,等1—2min,再記錄一次液面位置,如此重復這一操作,直至前后兩次記錄的液面位置相差不超過0.1mL,表明管內氫氣的溫度已與室溫一致,液面位置讀數可用于室溫下氫氣的物質的量的計算。記下室溫和大氣壓。
(7)用另一片鎂條重復上述操作。
4.數據記錄
5.思考題
(1)分析實驗中可能引起誤差的原因是哪些?
(2)反應過程中,如果由量氣管壓向漏斗的水過多而溢出,對實驗結果有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