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教授的科研訣竅:每周工作100小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25 11:34:24
OSU計算機系一位教授到北大講座,學生提問:您組里發了那么多牛paper,有什么訣竅?
教授回答:我們組里,從教授到學生,每周的工作時間都在100小時以上。
在美國和加拿大,研究生做research
assistant,“法定”的工作時長是每周5x8=40小時。教授的工作時間更靈活:除去教課和開會之類的必要活動,別的時間沒必要留在學校工作。但據我的觀察,踩著規定時長工作的,還真是少見。
我讀碩士和博士期間,在周圍的同學(特別是中國和韓國) 中,每周的工作時間在100小時以上的不在少數
(小于40小時我認識的只有一個,但由于表現不好再加上抄襲作業被系里開除了)。對于教授們(特別是助理教授),每周工作100小時幾乎是家常便飯。與這些人的近距離接觸,也給我樹立了一個無形的標桿:你要達到某種水平,需要某種程度的努力。我有時也會接觸到一些以聰明自詡的小同學,他們尚未發現一個很不幸的情況:那些最聰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刻苦的。
當然,并不是每個搞科研的都能有每周工作100小時的條件。出于無奈,很多時間會耗費在“非科研”的雜事上。國內的由于種種原因被各類工程項目纏身的教授和博士們,就是實證。
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每周工作100小時標準的,大概都不會差。我認識的一位海歸教授,06年博士畢業“裸歸”;剛回去的幾年是講師身份,碩士博士都不能帶,只能找幾個本科生寫論文。但是到現在,他已經是所在領域在中國數一數二的人物。這在我看來是很神奇的事,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在宣傳中國的學術環境怎么怎么差。有幸見到他的時候,我便詢問其中的奧妙。他說:經費是足夠的,可以不做工程的。后來從他學生那里得知,他幾乎每天都是早7點上班,晚11點下班。。。
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個人每個職業都需要這么拼。但是,如王選院士所說:獻身科技的人就沒有權利再享受像普通人那樣的活法*。我想,如果中國的科研人員都能"自由"
"自愿"地投入足夠多的工作時間,那科研水平超越美國就指日可待了。
*注:完整的話是:“獻身科技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活法,必然會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也會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許多樂趣。”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工作美國教授科研訣竅10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