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也說為何不見原創國產科研儀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11 14:42:39/ 個人分類:儀器之研發
我覺得從小的科學儀器公司是不是能夠發展生存,可以看到科學儀器的前景如何。
所以講講我知道的低溫物理儀器方面的例子。最近訂了一臺稀釋制冷機,大概350萬人民幣。做低溫儀器好像國內沒有幾家,做稀釋制冷機應該是沒有。國際上做稀釋制冷機的主要幾家公司里面,Leiden
Cryogenics, BlueFors Cryogenics
這兩家都是只有一兩個主要研究人員加幾個輔助技術人員。LeidenCryogenics是荷蘭Leiden大學的一個教授Giorgio
Frossati開的,他在低溫方面曾經做到最低溫度記錄,70年代他引入的銀粉熱交換器被業內廣泛采用,92年后就專門做這方面的儀器。BlueFors是芬蘭Helsinki大學的一個博士和碩士工程師2007年建的,BlueFors是他們名字的合寫,現在也賣的不錯。相對這兩個小公司來說,牛津儀器(www.oichina.cn)的低溫部門就大一些,規模和歷史也長,銷售的品種也更多,但是早期也是從幾個人發展起來的。
其他的小公司甚至是一個人的公司也接觸過不少,有些在業界也很知名,比如做電子束曝光的美國的Nabity(www.jcnabity.com)系統,就是針對各家生產的電子顯微鏡加上他的一個附件來做電子束曝光,價格相對于半導體工業界專門的電子束曝光機要便宜好用,因此在學校很收歡迎。還有做交流電橋的linear
research,做原子力顯微鏡的nanomagnetics等等。
這些小企業,都是有自己比較獨特的一些技術優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市場。并且,他們很容易購買并且運用其他公司生產的優質部件來組裝自己的產品。從稅收方面來說,他們這樣的企業也往往能夠得到一些優惠。
那么國內為什么沒有,或者說還沒有這方面的科研儀器小公司呢?下面是我想到的幾點。
需求不足。比如稀釋制冷機,國外70年代就開始裝備了,而國內直到去年,2010年,北大物理系才買第一臺,系里其他低溫設備也沒有幾臺(會用的人也沒幾個),可能還沒有國外一個研究組設備多。低溫中心和物理所買的時間早一些。這兩年科研投入加大了,海歸也有國外使用稀釋制冷機的經驗,才有了這個市場。
創業人員少。做前沿科研儀器的一般都是經過博士訓練過的,而國內讀過博士的可能傳統上就是走學術路線,或者大公司研發,或者是公務員,而很少考慮自己去創業發展。即使有這個想法,因為從小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不是迫不得已,不會自己去創業。能夠創業的還需要合作精神,較豐富的社會歷練等等。
國內目前浮躁的大環境下,做科研儀器并且做好自己的品牌投入時間精力太多,掙錢卻可能很有限,遠不如房地產或者金融街,因此不被看好。
國內的流動性差。比如購買各種零部件或者要加工一些部件,往往國外有很正規的市場購買起來很方便,而國內沒有這樣的公司,購買起來就很麻煩而且價格可能更貴,因此很難做到國際化競爭整合最優部件(大公司大批量的可能這不是問題,小公司小批量的就沒有這個人力資源去折騰)。另外國內購買科研儀器的投標過程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力資源,比如我開始考慮BlueFors的稀釋制冷機,可是國內沒有代理的話,投標簽合同等等就會很麻煩(必需有公司人來簽字,人來了不通漢語你不還得招待嘛)。不說二線城市的學校,就是北大的老師要從國外買個小東西,整個流程下來也都很費事,得請相關老師論證,請相關老師投標時簽字,簽各種文件,跑了好多次。另外有意思的是,國內的儀器代理公司的人可能比他們代理的國外小公司的人還多(國內人工還是便宜啊)。很多國外的小公司往往還覺得中國的代理公司拿了錢卻沒有做什么事情,可能因為他們之前賣儀器的時候都是直接和客戶打交道并且客戶相對容易找到(比如都去參加物理大會等等)。
當然希望也是有的。現在有很多學物理的博士畢業后開始做國外儀器公司的銷售或者代理,比如牛津儀器的銷售就都是物理博士畢業,能夠和客戶很好的交流,甚至和有些老師還是師兄弟。他們有了經驗以后,假以時日,也許有可能自己做起來。美國另外一家做低溫儀器的公司,Janis,
原來也是在美國代理Leiden的稀釋制冷機,后來也開發了自己的產品,負責技術的也是一華人物理博士。另外,最近聽介紹知道了還有千人回來做真空儀器的(大連齊維http://www.chi-vac.com)。
日前國家好像對科研儀器研制方面比較關注,我個人感覺目前還是不能指望國有企業或者高校,而應該鼓勵創業小公司到市場上去競爭,提供優惠政策,大力減少流通成本(市場,和高校客戶兩方面),整體環境好了,才有可能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國產科研儀器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