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一般至少要有22-23年的受教育時間,如果再做博士后,加上工作經歷,時程更長。相應地,應該有哪些素養和修養呢?
1.科學素養
國內的博士生,一般地還不具備獨立寫高水平科學論文的素養。抽調SCI 5.0
以上的論文,看以一一說明。但是,有一部分博士具備做好研究工作的部分技藝和基礎。
能不能崇尚科學,要看就讀大學,導師水平。一般地,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崇尚科學。
2.博士修養
(1)知識面
按Ph.D本意,知識應該是有一定寬度的。專業,政治,經濟,歷史,心理學,都應有一個知識體系。
(2)思維深度
至少不能停留在浮淺層次和水平。
錢學森比較有代表性,想愛因斯坦更好。
(3)社會性
事業高峰的時候,年輕活力的時候,走上坡路的時候,都有所考慮。用動態生態、整體生態觀觀的思想統籌自己。
博士是個什么人群呢?
經過22-23年的科學訓練,一般都已經特化為科學家。多數能夠實事求是,有比較認真的態度和習慣,思維慎密,有一定的寬度和深度。在專業上,已經成為科學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相當的一部分已經進入世界前沿。有一定競爭力,相當一部分成為獨立PI,獨擋一面,能很好運行自己的實驗室。
但是,有一定的感恩之心,決定了能否成大器,大家。
附:博士的三心
一個合格的博士應當具備以下三心:
1、感恩的心
首先要感激父母,是他們生我們,養我們,包容我們的一切過錯,欣喜我們的一點點進步,父母之恩,一生難報答,最好就是要做好自己,做好學業、工作。
再就是要感謝國家,曾經有人講過:無論對錯,這是我的祖國。我們的國家在發展,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會在發展中解決的。不論怎么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碩士博士,都是社會的人才,肯定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良性的影響。人最值錢的是榮譽,試想,即使是一個大學生,時刻想起自己大學生的身份,就肯定會愛護自己,遵紀守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實,中國的大學生、碩士、博士從來就沒有貶值,只要你有了這個經歷,能把這份榮譽放在心里,一定會都會做出很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實現人生價值。
一定要感激自己的導師。其實每個博士生導師都不是十全十美。
但是我們要牢記,是導師把我們招了進來,給我們提供了這個平臺,讓我們得以完成學業。我們還很年輕,有很多機會;何況導師還有很多其他學生,不可能把所有的關懷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
給導師做點事情,寫點論文,實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其實是磨練自己的機會。逼得你有效的安排時間,能夠二十四小時連續工作,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查到足夠文獻,吃透文獻,快速寫作,等等。
我們大多數讀博士的同志都是家庭根底一般的,如果沒有過硬的寫作本領,到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
2、平靜的心
無論你有多大的成績,有多少失敗,都不過是些許小事,應當平靜對待,從長遠,從大局看待自己所處的位置,看待自己所處的時代,定能生慧,才不至于為了所謂的職稱、獎金、提拔機會等爭取。很多博士會說,不爭,就沒有我的,怎么辦?其實是你的就是你的,雖然晚一點。
這樣的生活工作,你過的就是處亂不驚的日子,風平浪靜的日子,與大多數喜歡爭的人相比,你活的一天,是別人活了好多天所領悟不到的安心日子。
其實,要爭得,應該是提高自己的本領,比如英語、編程本領,對專業知識的精通,這些也需要平靜的心,能夠長遠的安排學習計劃,保證每天都靜靜的進步,不是習慣于爭小利的人所能承受的,也是為什么只有少數人能持之以恒,成為真正的專家,而非經常參加專家評審會,專注于提建議的專家。
3、珍惜的心
珍惜你身邊的一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有珍惜,才會對人真心的好,不會失信,不會為物欲所迷惑,不會對社會的不良現象包括吃喝嫖賭感興趣。
最后一句話:人生就像馬拉松,起點不等于終點。不要怕你認識的、所謂你認為不如你的人超過你,哪怕人家評上了院士。我們過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能靜下來,珍惜、包容身邊的一切,自然會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