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生,兩種思路,兩種抉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14 11:10:17
研究生的研究重在深入,深度思維,前沿工作。還有另一種思路---交叉科學。這是兩種思路,兩種抉擇。
一、力爭世界前沿
我的中國導師和美國導師都是世界大牛。都是做世界前沿的研究。
中國導師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工作不錯。有美國朋友認為,你們導師的研究“與任何實驗室比,與任何科學家比,都是優秀的”(見Science專論
)。
美國導師也很牛。三個Pathway, Nature,Science 都有發表論文,可見水平。更有水平的,在專業最高雜志,每年發10多篇論文。
二、開辟交叉科學
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交叉后為生物信息學。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
如果利用數學、生物學、育種學交叉,產生《現在分子育種學》。
開辟交叉科學并不難。
成功賴于積累。按作者發表的“屬性優先理論”, 認知能力發展,機遇把握,組合條件創造和利用,都是我們成功的重要要素。
推薦周耀旗教授文章如下:
我在美國讀研時發表20多篇論文的經驗及教訓
我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讀了4年半的博士研究生(85年秋進校,90年三月離校去工作)。所做的凝聚態理論方面的工作一共發了22篇論文,其中的19篇是第一作者以及三篇論文現在引用超百。我是怎樣做到的?我有什么經驗和教訓?
其實,我86年春進H.L.
Friedman的課題組后經歷了一年左右的黑暗期。老板給的幾個題目所做的結果均和原來設想的相反。本來我對自己的創造能力挺自信的,因為在國內讀大學時常常胡思亂想,寫了不少膚淺但動了不少腦筋的文章(參見《怎樣引發科研的興趣及創新的能力?》)。在那一年里我唯一學到的是怎樣用VAX/VMS計算機操作系統(現在沒有這系統了)和FORTRAN77編軟件。我十分苦惱,特別是老板常常問“Anything
exciting?”,而我總是給一些負的結果。開始悲觀、懷疑我是不是做科研的料。
87年,不知何故(一直沒問),原來在化工系做教授的G.S.
Stell轉到我們化學系做全職教授。Friedman向Stell建議他們倆同時帶我,因為他覺得我有能力,但不知道為什么科研的進展不大。Stell
自然同意,因為Friedman繼續付我的助學金(他一年多之后才開始付我的助學金)。Stell的教育方法完全不一樣。不象Friedman,他不給我具體的課題,而是給我一篇篇他認為有題可做的論文讓我自己去分析、去試。(我現在常用他的這一招,發現對有些人很有效)。平時并不怎么管我。很快,我就有感覺了,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常常想,如果沒有Stell,我是否會一直在黑暗中?)
例如,液體統計里的積分方程原來是用于三維徑向硬球(hard
sphere)體系。有人把一個硬球的半徑變成無窮大,這樣原來只能用于三維徑向的液體統計里的積分方程就能應用到研究硬球在一個硬面(hard
wall)附近的分布。利用同樣的思維,我舉一反三:把一個硬球變成球形孔穴(spherical pore),柱型孔穴(cylindrical
pore),變成兩個硬面(slit pore),變成對有的球可通過、有的不能的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球形的,平面型,球內半透,球外半透)。硬球體系做了,還可以做離子體系(ionic
systems)。這里就出了六篇論文。我也有兩篇文章把老板的名字放在前面是因為原來設想(original
idea)是他的(關于化學反應和分子積分方程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文章)。我在他原來設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發展去解決其它問題。例如把兩個離子當做一個分子體系來處理,這樣可以解出溶解能隨離子距離的變化,可以研究電子轉移反應等等。這樣又出了七、八篇論文。
論文能出得這么多。除了用功之外,主要的方法是寫作和程序運行同時進行。要善長推廣、深入發展手頭即將做完的工作。多看文獻、多想想別人做的缺了什么(knowledge
gap),你怎樣來填補這個空白。有了多個思路,多方面開花結果的可能就會大大增加。我的主要教訓是從來沒有動腦筋把其中的幾篇論文投到影響力更大的雜志。那時除了埋頭苦干,什么也不懂。老板根本不太在乎,但對我今后找工作埋下了隱患。因為找工作時,是外行來評價,他們主要看雜志的名字來了解文章的水平。此外,我只知道發論文,沒有花時間從領域的高度上看問題,更沒有想一想畢業以后干什么。完全是“跟著感覺走”的態度。這使我畢業之后,走了一些彎路
(可參見《博士生(后)什么時候熬出頭啊?》)。總之,人生要有短、中、長期規劃。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才能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地。最后我附上1990年畢業時寫的一首打油詩:
乘風駕云把西征,
面壁五年為求真。
懸梁刺股秋風寒,
冬天過了終于春。
現在又快要冬天了,春天就更近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思路抉擇研究生